青海新闻网(张海) 深秋的青海省大通县朔北藏族乡小龙院村,掩映在一片片金灿灿的树林里,海拔2500多米的高原,天空湛蓝无比,一座座崭新的村子里炊烟袅袅……
你看,我也没什么好东西,这双鞋垫阿奶给你垫上。”
“阿奶,鞋垫不能要,您的心意我收下了。”
“这个你垫上,阿奶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来我给你试试”
……
白炳秀老人坐在炕头,翻开层层包裹的花布,拿出一双花鞋垫非要给扶贫干部马小龙垫上。
小龙院村白炳秀是兜底贫困户,老人一个人生活,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低保收入、养老金和高龄补贴。 自从知道了老人的情况,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到老人家里和她聊天,帮干农活儿,给老人做饭,长此以来,就成了老人的“亲孙子”。
“他是个好小伙,下雪了就跑的我家里来帮我扫雪,我感冒了经常自掏腰包帮我买药,就像自己的亲孙子一样”白炳秀老人一提到马小龙就赞不绝口。
胖乎乎的身材,笑眯眯的眼睛,他总是一副闲不下来的样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脚下的土地有感情,从我派选到大通县朔北藏族乡小龙院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第一天,我就下定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马小龙发现,小龙院村海拔、土壤和气候等都比较适合种植当归,而且收益较高,决定在全村推广种植中药材当归。
在他们的动员之下,2018年一年时间,小龙院村当归种植面积达549亩,全村收入达到245万余元,村民口袋里有钱了。
作为全村收益最好的经济作物,长时间的种植对土壤的破坏也比较严重,这又成为考验大家的一个新难题。
出现问题就得解决。马小龙多次与西宁市种子站专家老师联系研究,寻找让土壤恢复肥沃并且可以带来更好的收益的办法,经过反复的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决定实验在当归地里种植甜脆豆和菜用性豌豆来解决这个问题。 “找不对路,咱就给乡亲先蹚条路。今年我自己承包了两亩地作为种植甜脆豆和菜用性豌豆的试验田,耕地、施肥、铺地膜、播种、锄草、搭架都自己干,收益好了大家自然就跟着干了”马小龙告诉记者。
付出终有回报,今年两亩地产量八百多斤,每斤6元,两亩地就有6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土壤质量变好,明年又可以再种植当归。
“看到收益,村里有好几家主动跟我联系,让我留点种子,明年他们也要种植”马小龙高兴的说。
思想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往往是最难做的。而马小龙沉得下身子,找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也让村民对他翘起了大拇指。
小龙院村贫困户麻双得家庭困难,弟弟腿脚不便,长年卧病在床,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在了解情况后,马小龙经常到他家里唠家常,同时讲解目前的扶贫政策,鼓励他申请扶贫贷款。然而“贷款”两个字对于农民来说不敢想,怕贷不上、怕还不起、怕利息高,马小龙给麻双得详细的讲解政策,并向他打了包票:“只要你肯干,一定没有问题,我给你做担保!”
在马小龙的开导下,春耕时节,麻双得利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购买了一辆四轮拖拉机,给村民耕地赚钱,仅仅一个多月时间,赚了两万多元的收入;尝到甜头,秋收时节,他又申请“530”扶贫贷款,购置了一台收割机,给村民收割小麦赚钱,一年下来,脱贫不说,还成了村里较为富裕的家庭,在2018年,麻双得家被评为大通县脱贫光荣户。
“思想不进步,人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政府能帮我们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特别感谢马书记,剩下他要靠自己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麻双得满脸的皱纹舒展了,终于露出了笑容,对这个年轻的扶贫干部也越来越信任了。
“当时晕乎乎的,依稀记得在抢救室插上氧气和许多仪器线管的场景,本想多休息几天,但病情稍有好转,我又坐不住了,心里特别着急,就想回到村里。”马小龙回忆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马小龙把青春年华付诸大通深处的山山水水,献给深山村落的乡里乡亲,这里也不再是曾经贫穷落后的深山小村,贫困户全部脱贫,村貌焕然一新,乡亲笑容满面……这是对这个年轻小伙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