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顺平
2016年6月18日一个噩耗传来,我的老同学和老同事尹磊倒在岗位上,经昌都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晚10时因公殉职。他任职西部矿业西藏玉龙铜业纪委书记,我们意识到这是身边的优秀典型人物。在极短的时间里整理出他的生平事迹,形成4000余字的材料上报青海省国资委党委。
此事引起青海省委、省国资委和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省委领导作出批示,要求省垣媒体组成采访小组,前往尹磊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深度挖掘尹磊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
我们早已做好一切工作,随时待命准备出发。而我作为公司宣传工作的管理人员、又是尹磊从小到大的同学,有幸成为采访小组成员之一前去采访。
行走路上
我和青海日报记者花木嵯、公司党群处副处长张春云一同从西宁出发,我们沿着尹磊生活工作的足迹,走进锡铁山、走进玉树、走进玉龙,走进他曾经生活工作学习过的地方。锡铁山是尹磊的出生地,是他工作了25年的地方,青海玉树是他抗震救灾险些丧生的地方,西藏玉龙铜业则是他奋斗5年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地方。
七八月份正是青藏高原的旅游旺季,无论是飞机票还是火车票都异常紧张,从当天下午至晚上,我们在网上不停刷票,仍然无果,即使最早的票也要等到10天之后。经公司领导慎重研究后,决定直接驱车前往。
7月7日,我们驱车从西宁出发一路向西,直接前往锡铁山,从锡铁山途经格尔木至花石峡到达玉树,再从玉树进入昌都,然后又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进入西藏玉龙铜业公司。8天时间驱车5000多公里,正值雨季,一路上山道弯弯,阴雨连连不断,一边悬崖一边峭壁,多处道路被泥石流冲垮,致使路途更为险峻,海拔也依次从3000米,升到4000米,再升到5000米。
从格尔木至花石峡的道路,是新修的道路,尚未正式启用,路旁的标示与围栏还在安装中,我们成为首批从此路进藏的“探路者”,除了利用导航外,一路上边走边问,还算顺利。最难走的路是从玉树到昌都,有一段近百公里的路崎岖不平,路面狭窄,十分泥泞,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碰到往来车辆,只能找地方停靠在稍微宽一些的地方,方可错车通行,注意力高度紧张的司机郑有华,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手上的青筋凸显,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大气都没敢喘,生怕分散他的注意力。好在郑师傅经验丰富,顺利通过了考验。
从现在玉龙回来时,面对很多凶险难行的路,我们已淡定自若许多,碰到一些正在抢修的路段,我们贴着山边,沿着河沿,绕道前行,非常小心谨慎,比较耽误时间。
路上,我们的吃饭成问题,饭菜价格贵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有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根本就没有吃的,好在锡铁山分公司给我们在车上备有干粮。
看着沿途的美景从车窗掠过,我们很想下车在路边边欣赏美景边进行想象中的美餐,也算有情调,可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最后只能作罢,只有在车上解决。为不耽误行程,我们边行走边吃干粮。在颠簸的路上进餐,相当考验人的定力,没有“精准”的功夫,不但吃不到嘴里,还撒的满脸满身都是饼干渣渣和水渍,浪费粮食浪费水。
一路的行走,从海拔2000多米的西宁,一直到海拔5000余米的西藏玉龙铜矿,高原反应很明显,身体从不适到反映剧烈,头痛腹胀胸闷,难以忍受。
我们只是短短的八天时间,可是尹磊却在高海拔矿上工作30年,直至将生命献给了矿山高原,想起来不由自主心生感慨。
采访之中
一路颠簸的辛苦真的不算苦,但在采访过程中的心苦却是无法回避和承受的。
我和尹磊是从小到大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长大,工作后又是同事,关系很好。因此,对我来说每采访一个人,就是一种煎熬,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他们不仅聊尹磊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生活经历、还有尹磊的梦想,感觉就像打开一扇记忆窗口,一幅幅、一幕幕不断浮现在眼前……每一幕都让我痛彻心扉,高海拔是不适,心里的巨大悲伤,压的我喘不上起来,似乎随时会倒下。
采访过程中,我们的采访对象以及他曾经帮助过的人们,还善意地提供更多的被访者。从同学到同事、到领导、再到当地得到他帮助的藏族同胞,再到政府官员,采访就这样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致被采访的人员达到了70余人。
大家述说着尹磊生前所做的事情,点点滴滴,感人至深,我们一边采访一边流泪,泪水打湿了纸面,记录笔换了一支又一支,厚厚的记录本满是凌乱字迹。
被采访的对象不停的掉眼泪,我们也跟着掉眼泪,一个人一天哭一场,也许还能承受,但是面对众多的采访者,一个个谈、一个个问,一次又一次的流泪哭泣,一天的采访下来,精疲力竭,心里难以承受,连做梦都是这些情景,连续8天,采访70余人,除去在路上的4天,每天与近20人的谈话,每天都会忙至深夜12点左右,悲痛难过和压抑始终伴随着我们。 为了搜集到更好更具体的材料,对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我们不断地启发和引导,有时他们回忆起当初与尹磊在一起的情景,痛心疾首、泪眼婆娑,声音哽咽、语无伦次。
我们在锡铁山第一个采访对象是尹磊的同学梁娟辉,个子高高瘦瘦,四十多岁,颇为漂亮,谈起尹磊首先就红了眼圈,说不出太多的话,只是念叨他对同学特别好,去年也是这个时候还参加了30年的同班会,还带着同学们体验丝绸之路的美妙,今年的这时候却已不在。
在锡铁山分公司班队,班长吴永林指着办公桌上一排整齐的保温杯说,这是尹磊当时搞班组建设时给我们买的,他说司机大多数肠胃都不太好,不能喝凉水,专门给我们配的,我们一直在用。
吴永林说:“我前两天梦见尹磊,梦中他告诉我‘你是坚强的人,以后要更坚强’,然后给我倒了一杯水后就不见了,在梦中我意识到他已经不再了,直接哭醒了”。这个七尺男儿说到这里禁不住泪流满面,将头深深地埋在办公桌上。
走进玉龙,走进这个海拔5000余米的矿山,走进尹磊曾经的办公室,文件夹还整齐地摆放在办公桌上,笔记本上的工作安排有条不紊,仿佛他还在继续工作,窗台上他养的花还在繁茂的开着,没有丝毫的迹象表明,他已离去。睹物思人,心中之苦,无语处说。
玉龙铜业物业项目靳学宠告诉我们:“尹书记平时对人特别好,从来都是为别人着想,在被抬上救护车,送往昌都医院路的上时,还不让告知家里人,不让给嫂子说,怕家人和嫂子担心。我当时就不应该听尹书记的话,不然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会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就是太为别人着想了”,话还没有说完,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的靳学宠失声痛哭,起身离去。
藏族姑娘扎西卓玛用半藏半汉的语言很吃力地告诉我们:我家姊妹4个,是母亲一个人独自我们拉扯大,生活特别困难,尹书记经常去看望我们,接济我们,他看到我家的房子很破旧,个人带头给我们捐了1000元钱,还鼓励我多读书,多学习,继续深造。在尹书记的影响下,目前我在读西藏大学。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控制住自己悲伤的情绪,还要对被采访对象循序引导,以引起感情共鸣、打开记忆闸门,同时还要把控引导力度,防止有些被采访对象因情绪过于激动而痛哭不止,尤其在采访尹磊的家人以及高海拔的矿山的员工时,更要留意对方的身体状况,以免发生意外。每天的采访都会延续到深夜,采访小组人员需要及时整理访谈资料,形成基础材料
采访之中让我们最难过的是对尹磊家人的采访。当我们走进尹磊家,他的爱人李萍和女儿尹木子一看见我们就满面泪水,整个采访的过程一直是边哭边讲。
尹磊的女儿尹木子抱出一叠叠的影集给我们,看着李萍母女一边流泪一边翻阅一边讲述,看着在高高柜子上陈列着尹磊在玉树抗震救灾时颁发的全国及青海省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我们难过至极,除了陪她们流泪,已无法用语言来安慰他们。
重新审视
连续8天的采访,与70多人的交谈,5本记满文字的采访笔记、10余支无墨的记录笔、没有多余空间的相机储存卡、磨破刮烂鞋子、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稿纸、还有……足以证明此次实地采访与撰写稿件的艰难程度。
由于尹磊的先进事迹多,闪光点多,一定程度上,逻辑关系的把握难度较大、反复斟酌,几易其稿,修改过程中,不断又有新的发现,为了使尹磊这个先进典型人物更加鲜活、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我们又进行电话补充采访,也有许多热心人给我们打电话提供信息与线索,我们不断充实内容,不断核实细节,总结凝练,才形成最终的新闻通稿与宣讲材料。
通过此次采访,我对尹磊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再是我之前认识的的那个皮肤白皙、瘦高俊朗的大男孩,他的成长与成熟超乎我们的想象。从海拔3055锡铁山到4000米的玉树,再到5200的玉龙铜业,随着海拔的升高,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不断的学习中,他的素质与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他的确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充满正能量,有爱心和责任心,做人正直、勇敢。我又重新认识了尹磊,认识了一个全新的、真正的尹磊,许多盘旋在心中的疑惑在探寻过程中也渐渐找到了答案,看到了尹磊由一个普通员工成长为一个纪检书记的思想升华的主脉络。
他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人,但是他却以平凡和普通的言行,成为一个不平凡不普通的人。一路向西、从高到低的追寻,我突然醒悟到,不是我们在为尹磊做什么,而是尹磊离去之后,仍然能够用他的思想和行动,感召着我们、引领着我们。
人,总是需要在磨练中成长的,在此次采访过程中,我们一路颠簸,历经一天四季,我们穿行在高山峡谷间,到达玉龙铜业不由的惊叹,随着海拔的增高,沿途的植被已从松柏变成灌木,从灌木变成草甸,这是大自然适应高寒缺氧环境的智能选择,高大树木都会拒绝在如此高海拔的玉龙生长。我们用身体体验着尹磊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身体所承受的强烈不适,也用心灵体味着他思想意识的变化与提高,我们对尹磊工作生活状况逐渐熟悉起来,也渐渐的看到他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了解到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在不断得到净化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