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07年度青海省重大科学技术贡献奖获得者林大泽
采访林大泽,可以说是见缝插针。上个周日,当他好不容易挤出下午的一个小时来应诺时,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透过乡音浓重的快言快语,林大泽笃定矿业报国,志存高远的人生追求如叶脉般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出生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具体的位置是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三台县一个偏僻的山村。虽然家里十分贫穷,但父母给予我们6个孩子的却是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学会做人,做人要有理想。”
在林大泽生长的那个年代,《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影片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童年的林大泽便被一枚枚土炸弹、土地雷的神勇威力所吸引,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当上兵,成为一名工程师。“1977年是当时中国有志青年最难忘的一年,我庆幸自己生长在这一时代,特别令我终身难忘的是伟人邓小平,他老人家两次决定了我人生的轨迹,首先带给我能实现童年梦想的机遇,再者就是后来做博士后的机遇。”
凭着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守,林大泽靠自学考上了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并在结束6年的军旅生涯后考取了冶金部安全环保研究院爆破研究所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这是当时国内研究安全最高水平的研究所,从这里我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学习和研究工作。”1992年,由林大泽主持的“DD-1型大爆破专用电延期雷管”科研项目,作为关键技术,被成功应用到世界最大规模的珠海炮台山1.2万吨炸药大爆破工程。从此,“林大泽”这个名字便像插上了翅膀一样名扬四海。荣誉的光环并没有拘囿住林大泽求索的脚步。1994年,他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爆炸力学创史人之一的丁儆先生,开始了在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理论及应用专业的博士研读。其间,由他主持的中国国防科技预研项目“条形药包端头应和最佳空腔比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课题,又一次成功地应用到中央最大援藏项目———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工程的千吨级峒室大爆破设计中,并为解决高原条件下大量岩石开挖提供了技术保证和实际经验。这一关键技术,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伴随着“青藏高原第一炮”的炸响,林大泽走进了西部,走进了中国最大的铅锌矿生产企业———西部矿业。
“去西部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这40多年来,我始终认为机会很重要。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使青藏高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并在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出现许多空白点。我喜欢搞技术,更愿意把技术用到生产第一线。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对人才高度重视,而西部矿业又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用武之地。这种信任和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促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
2003年加盟西部矿业后,林大泽主要负责公司的科研、技改、博士后工作站、协会和科技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他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工程应用的结合,在有色金属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攻关,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获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在夜以继日的工作和知难而上的拼搏中,一项项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到了生产实践中:由他组织系统研究的锡铁山铅锌矿主要矿物可浮性与原生电位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首次确定了高原地区铅锌矿浮选工艺操作参数与原生电位的匹配关系,解决了高原缺氧环境下最佳原生电位的产生及其调控方法;首次开发了适用于高原缺氧条件下复杂硫化铅锌矿原生电位调控浮选新技术新工艺,所达到的技术和生产指标具有流程短、回收率高、成本低、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特点。
与此同时,林大泽负责创建了我省首家博士后工作站———西部矿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招收13名博士入站;负责创建了我省首家国家级研发中心———西部矿业研发中心,该中心于2007年获得国家近3000万科技经费支持,并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进行的评价结果中排名194位;负责创建了我省惟一的首批全国8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青海省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创业园。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大大缩小了我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引进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腔报国情,尽倾创新中。今年2月23日,林大泽与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以及嫦娥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等10位科技人才一同入选“2007年中国十大杰出英才”。这位从全国4万多名博士中脱颖而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后”,以他旺盛的研发生命力,以及对基础理论研究与其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长期探索,在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开发利用、先进峒室大爆破技术和矿山环境与安全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斐然成果,真正实现了生产力与科技研发的“无缝链接”。他的实践也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有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尖端的专家团队、最优秀的产业工人,在青藏高原这样世界上最艰苦的地方,照样能够创造出奇迹。
采访快结束时,这位青海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却“语”走偏锋:“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参加工作后常常会埋怨专业不对口,待遇、环境不好。其实,如果抱定了一个坚强的信念,脚踏实地、知难而上,再苦再累也都不成其为问题了。在人才的哺育、挖掘、培养上,我认为青海应当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集中力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团队,让这些战略人才、科研人才、技术人才成为扎根青海、服务青海、报效青海的自有人才。唯其如此,青海的科技创新才会永无止境。”
作者:星子 来源:青海日报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