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铜业作为青藏高原最大产能现代化铜冶炼企业登上央视财经频道及《经济日报》,成为公司冶炼板块“五个一流”目标创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公司冶炼板块各单位围绕实现“做精冶炼产业”目标,深入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紧抓“五个一流”建设,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潜力、向创新要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在成本优化、工艺优化、指标优化上查问题、找差距、补短板,找准利润“出血点”,扩增效益“造血点”,以出色的生产经营业绩、持续优化的管理体系,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良好生产局面,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精细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向管理要效益?让“软实力”跟上“硬实力”的发展速度,努力开创做精冶炼产业的新局面。
近年来,各冶炼单位坚持“精心经营、精准管理、精益生产、精良品质”理念,从“变”字着眼,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在安全管理上精雕细刻,在经营管理上精打细算,在项目发展精准策划上下功夫,实现了从指标到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和提升跨越。
从基础入手,让标准归位,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建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企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推动公司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借助精细化管理优势,强化物资采购、供应和库存管理,努力降低采购成本,持续优化库存管理方式,合理控制库存规模,降低库存资金占用,促使公司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和系统化。
同时,不断提升组织机构职能效率,减少管理层级,重新梳理岗位定员,合理优化岗位编制,精简人员,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建立以岗位价值和效益效率为关键指标的考核机制,建立“管理、技术、操作”人才序列,推行岗位积分制管理,实行专项考核评价,建立横向流动和纵向晋升机制;深入开展“六型班组建设”“劳动技能比武”“安康杯竞赛活动”“进步一个点”等活动,不断培养关键技术岗位人才等,强大的人才基础为冶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通过精细化管理,冶炼产业各单位创新创效成绩显现,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综合回收效益大幅提升。青海铜业选矿回收率提升至96.88%,电流电耗残极率逐步降低;西豫公司入炉品位降至44.3%,直流电耗降低至每吨100.95千瓦时,阳极泥含铅指标降低至14.77%,阳极泥含铜指标降低至1.99%,金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6.69%,银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6.45%。
数字赋能,从“顾当前”向“谋长远”转变
火红滚烫的锌液通过浇铸、AI检测、自动称重、打捆……形成一件件锌锭,被全智能无人控制叉车装卸发往下游企业。2022年7月,湘和公司电解车间熔铸工段智能化改造工作全部完成,国内首条5G全自动智能化锌冶炼熔铸生产线正式投产,使得生产效率提升10%以上,所生产“西矿牌”锌锭(ZN99.995)成功通过上期所交割品牌注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知名度、树立了公司品牌价值。
对外购物料进行无人智能计量管理,有效规避人为风险,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配备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先进可靠的质量分析设备仪器……各冶炼单位加强设备赋能、数据赋能,大力推动管理创新和“两化融合”相结合,积极推动生产与管理方式转变,深入推进智能化建设,广泛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企业向“高精专”转变,加快推动由“制造”向“智造”转化,促进公司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智慧远程操控平台、无人值守供配电排水系统这些智能化应用场景在各冶炼单位随处可见,焕发出无限“智能”生机。
西豫公司上线智能计量与检化验系统,实现计量、质检、物流一体化的管理,让数据多跑腿,提高自动检测、计量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减少操作人员6人;湘和公司运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物流管控与智能计量系统等,实现磨矿、氧压、温度等指标线上测量,各类阀门、电机等设备一键启停,智能生产调度、能源管理和设备管理实现线上监测、动态调度。各单位实现线上运行“阳光采购”电商平台、NC、ERP系统、资金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平台等经营管理和决策层的系统,促进公司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公司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做精冶炼产业,按照铜冶炼清洁生产一级指标、安全生产一级标准,启动5万吨阴极铜扩能改造项目建设。2022年10月8日,青海铜业5万吨阴极铜扩能改造项目首批阴极铜成功产出,产品纯度达到99.996%,成为青藏高原最大产能现代化铜冶炼企业,为有效缓解国内铜资源需求紧缺贡献了西矿力量。
创新领航,从“等效益”向“挖潜力”转变
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是势在必行、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是企业全业务链条强化管控、优化运营、落实生产经营部署行之有效的管理平台,是推进公司高质量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
各冶炼单位全力以赴保证生产稳定,苦练“内功”增效益,紧盯市场谋发展,科学研判市场形势,强化市场导向,不断深挖内潜、持续降本增效,持续加强设备、物资、能源和人员管控,进一步查找梳理问题症结,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以“进步一个点”创新活动为契机,紧扣“创新创效、降本增效”主题,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平台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生产经营技术指标,立足“一个点”的加减核算,从各个环节寻找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生产的难题,有效提高生产指标。
青海铜业全面梳理金属“出血点”,铜精矿中铜铅锌高效分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解决了铜与铅锌难以分离的技术难题;完善公司原料、中间物料、产成品等管理制度,熔炼工序与选矿工序的上下游协同配合,稳定缓冷和磨浮操作,避免了尾矿品位大幅波动,冶炼综合回收率、金、银综合回收率分别提高1.2%、1.1%、1.5%,创历史最优水平。西豫公司针对侧吹炉炉砖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对炉壳部分、压板部分、砖型部分均实施改造,侧吹炉砖寿命由90天增加至120天以上,节约生产成本56万元,铅、金、银综合回收率分别提高0.4%、0.7%、0.6%;通过锑氧粉处理技术研究,锑氧粉烟尘率降低至15%,创造经济效益133.55万元;侧吹炉铜水套压板技改项目有效延长了炉砖使用寿命,累计创效金额111万元;湘和公司综合回收率由91.33%提升至95.34%……
瞄准“领跑者”,跑出“加速度”。各冶炼单位把对标对表作为深化精益管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工作,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出发点,以生产现场管理为抓手,将对标管理与专业指标优化、重点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找准“比”的指标,拿出“学”的态度和“赶”的力度,把比学赶超落实到公司改革发展各方面。2022年,公司各冶炼单位35项生产经营指标刷新历史最优指标。
生态优先,从“单行道”向“大循环”转变
各冶炼单位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低碳消耗、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把打造极致能效、最大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再循环、再利用,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举措,加快技术创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产业,通过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减少“三废”排放,积极推进“无泄漏工厂”“零碳工厂”创建工作,坚决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绿在厂中、厂在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花园式工厂逐步呈现。截至目前,各冶炼单位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100%,3家单位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单位入选省级绿色工厂。
聚焦“双碳”目标,公司多维度构建冶炼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西豫公司、湘和公司、青海铜业、西矿钒科技公司等推广应用余热利用技术,各单位利用余热发电自用,极大节省了能源,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2022年各冶炼单位余热发电7334千瓦时,节约能耗9013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万吨,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3亿元的情况下,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同比下降0.65%,形成产值持续增长、能耗持续降低的良好发展态势。
各冶炼单位积极融入区域循环经济,走协同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青海铜业将冶金过程中的余热、余气、余风进一步利用,降低产品成本和能耗。西矿钒科技改扩建生产线顺利产出第一批偏钒酸铵,规模化经营和低污染高新技术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公司冶炼板块高新技术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青海西豫延伸产业链,实施阳极泥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回收阳极泥中的金、银等有价金属,同时利用现有铅冶炼系统,协同处置含铅玻璃等含铅危险废弃物……
公司整体布局上下游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青海铜业白烟尘固废/污酸污水综合处理回收有价金属项目、湘和公司炼锌尾渣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等“生态优先”的设备工艺,在实现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的同时变废为宝,在综合利用、产业循环、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废渣”到“产品”变废为宝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新时代、新使命,西部矿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产业“四地”建设为牵引,坚定不移朝着建设“全省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企业集团目标迈进,切实为“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西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