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锡铁山铅锌矿凭借出色的矿区治理成果,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青海乃至全国矿业企业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范本。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西部矿业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将矿区生态修复作为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和花园式工厂建设,累计投入2.6亿元开展植树种草扩绿行动,新增植绿复绿面积达687.04万平方米,公司所属矿山全部达到省级以上绿色矿山标准,冶炼化工单位全部达到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标准,6家单位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9家单位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 家单位进入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行列,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径,而锡铁山铅锌矿正是其中之一。

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是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关键举措。从“因矿而生”到“因矿重生”,在守护生态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中,锡铁山铅锌矿坚持保护优先、源头防控、统筹规划,探索出“在开采中保护、在保护中开采”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持续推动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走出了绿色智慧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和显著效益,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在源头防控方面,锡铁山铅锌矿一方面持续革新开采工艺,一方面加强废水治理和能源节约,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双赢。
坚持“采掘并举、掘进先行”和“大小、贫富、难易、远近兼采”原则,组织技术骨干编制计划和规划,确保开采有序;为减少资源损耗与生态扰动,完成两次采矿方法升级——先是将有底柱分段空场法优化为无底柱分段空场法,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紧接着投资4900万元升级为充填采矿法,使采矿回采率提升至90.59%,贫化率控制在11%以内,降低废石产率8%,年减少废石3.69×10⁴立方米,减少地表尾矿排放量42.7×10⁴吨;通过优化贫损指标,累计回收残矿超100万吨,年增效益1000余万元。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硫元素回收率,年创效益约1300万元,并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伴生金银回收率,年增利润近800万元。

同时,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控,切断生态“胁迫源”,建成日处理8000立方米的回水处理设施,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超100%,实现尾矿“零污染排放”;井下涌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年节约用水97万立方米;更换节能设备,年节电超300万度,能耗降10%以上;实施错峰用电,功率因数从0.88提升至0.93,年节约电费超300万元。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越来越高,而用于矿产资源开发的能源消耗越来越低,一高一低间便实现“小矿变大矿”“贫矿变富矿”的良性循环体系,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矿业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矿区治理方面,锡铁山铅锌矿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实施,以实干实绩实效奏响开采与修复“同步协奏曲”,让戈壁荒滩焕发新颜。
锡铁山铅锌矿坚持“边开采、边修复”原则,投入近2500万元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同时治理泥石流沟和不稳定斜坡,修建截洪沟并种植红柳与苜蓿,改善微气候,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在锡铁山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出四季有景的美好?技术团队经过大量调研后形成“适生植物筛选+节水灌溉+立体种植”方案,采用“剥离换土+深度种植+挂网护坡”模式,他们结合当地环境,选出红柳、梭梭等耐旱灌木,苜蓿等耐贫瘠草本,新疆杨等乔木,采用滴灌、渗灌等技术,水资源利用率超90%,同时添加保水剂、有机肥等,让贫瘠的土壤焕然新生。
高大的新疆杨成了第一道防风屏障,低矮的灌木在新疆杨的呵护下努力生长,被灌木包围的各色花草随风舞动,尽情为锡铁山这片荒芜之地披上崭新的绿衣裳。地上覆土复绿、地下尾矿充填、废水集中处理,锡铁山铅锌矿系统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使矿区可绿化区域覆盖率达100%,矿石不落地,废渣不出井,废水不外排的生态开采模式正在这里徐徐上演。

在技术创新方面,锡铁山铅锌矿在智慧矿山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上下功夫、做文章,投资1亿余元建设智慧矿山,以“智能、融合、在线”为核心,基于数字化和自动化现状,构建五级架构体系,从采矿、选矿、综合三方面建设28个子系统,实现资源空间可视化、采矿装备高效化、工艺控制自动化、生产计划专家化、生产执行职能化、人员本质安全化、业务流程数字化、决策支持智慧化的“八化”功能,生产能力提高10%,劳动生产效率提高30%,资源利用率提高2%,以智慧赋能矿区精益管理,进一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久的持续努力,锡铁山铅锌矿用汗水与智慧焕新矿山容颜,让荒芜土地再次绽放生命力量。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实践收获了丰硕荣誉——无底柱分段空场法+充填采矿法获省部级二等奖,成为行业示范;优化选矿工艺,铅锌综合回收率从不足85%提至90%以上,指标居行业前列;“土壤改良 + 立体构建”的工艺,让植被存活率超90%,昔日的荒芜变成了今日的满眼苍翠。

蓝天白云下,春有野花争艳、夏有满目苍翠、秋有层林尽染、冬有皑皑白雪,21万棵新疆杨、22万丛红柳覆盖31万平方米可绿化区域,2.5万延米花卉色带点缀其间,特别是夏天的雨水越来越多,曾经光秃秃的石头山在雨后蒸腾起皑皑白雾,沙枣花沁人心脾的香充斥着整个小镇,平平整整的渣场上棵棵新栽的红柳努力向阳。300 年来,这里从“黑色矿山”变“绿色花园”,生产矿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气候不断变好,鹰捉野兔、斑鸠飞翔、麻雀喳喳、野鸭畅游早已成了这里常见的风景,为这座因矿而生、因矿重生的戈壁小镇增添无尽的生态底色和适宜居住工作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