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春云 尚继宁
西宁宾馆是夏都西宁一颗靓丽的明珠,自然环境优美,政治人文资源丰厚。这是清末私家花园建起的青海“国宾馆”,是青海省首个星级宾馆,也是青海西餐诞生的地方。在这里,朱德曾提笔写下“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在这里,接待过首批建设青海“原子城”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们;西宁宾馆,见证了西宁60年的发展和巨变,挑动每位青海人的历史情怀。
朱德在西宁宾馆为青海题词。
朱德的题词。
清末私家花园建起“国宾馆”
西宁建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西宁卫修筑城墙时,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个门,并建四门楼。其中,北门原址在今西宁北大街最北端,因当时北门与湟水河相望,北门坡下又有北门泉,又俗称“水门”,故城楼匾题“拱辰”。
拱辰门前,北门泉水清澈,水质甘冽清醇,四季不竭。北门紧临湟水河,门外景致十分优美,是曾经老西宁人常去踏青游玩的地方。而清末年间,这里建起了私家花园冶家华园,院内花木丛生,景致幽雅,成为人们眼中的一块风水宝地。解放后的1955年,在冶家花园的原址建起了西宁宾馆,四座具有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别具异国情调。60年来,西宁宾馆依然保留着曾经种植的树木,一万四千平方米的绿地让整个大院变得草木葱茏,繁花娇艳,鸟语花香,成为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处在城市的中心,但又远离城市的喧嚣。
对西宁宾馆有特殊感情的马生彪先生,曾担任总经理一职。在他的记忆中,西宁宾馆建成后由时任青海省省长孙作宾命名,原西宁市副市长、著名书法家李德渊书写了“西宁宾馆”馆名,馆名题字历经沧桑曾一度遭到破坏,文革后开始着手恢复馆名,但当时书写馆名的书法家李德渊先生已经去世,其侄子李海观先生从小受书法艺术的熏陶,成为青海著名的书法家,照着李德渊先生字的原样重新题写了“西宁宾馆”四字,使得馆名得以恢复。
1958年前的西宁宾馆称之为交际处,这里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招待所,负责省委省政府的主要接待任务,可谓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接待任务多而重。今年80岁高龄的张更生老人清楚地记得,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委派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率中央代表团进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期间途经西宁,陈毅曾在西宁宾馆下榻。老人们记得,那时的西宁没通火车,只有汽车,陈毅的部队到达后,汽车占满了整个院子,周围有武警和公安人员守卫。董必武、彭德怀、谭震林、陆定一、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青海时也住在西宁宾馆,作为当时青海的“国宾馆”,西宁宾馆留下了数不清的领导人足迹。1986年和198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对外宣传先进集体,获得银鸽奖;1991年西宁宾馆成为青海省首家星级宾馆,1996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晋升为三星级宾馆。
1955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来青海视察时下榻西宁宾馆。
1958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来青海视察时在西宁宾馆交谈。
195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彭德怀到青海视察时在西宁宾馆二号楼会议室观看矿产样品。
1960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视察青海时下榻西宁宾馆。
1960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视察青海时下榻西宁宾馆。
196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视察青海时下榻西宁宾馆。
陈毅在西宁宾馆。
朱德在西宁宾馆为青海题词
1958年7月,年逾七旬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到西宁为期4天的考察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来青海视察的最高级别的中央领导,专门研究了青藏公路建设,并欣然写下了“把兰青铁路早日修通”的题词,为日后的青藏公路建设和铁路修进青海奠定了基础,期间一直住在西宁宾馆。
朱德在西宁宾馆。
西宁宾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说,为了让朱德在西宁考察期间住得舒适,宾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精心准备、加班加点,睡得都很晚。朱德得知这一情况后,嘱咐大家要注意休息,早点回家睡觉。有一天,当服务员走进朱德房间收拾卧具时,朱德面带微笑地说:“你们干别的事去吧,有事我叫你。”可过了一会儿当服务员返回房间时,朱德已经把卧具叠得整整齐齐了。休息期间,欣然提笔在宾馆的房间里写道:“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要团结一致,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青海。”这个题词,从此刻在青海各族儿女的心中,也刻在青海的发展史上。
朱德在西宁宾馆二号楼五楼观看西宁城市建设情况 。
有一天清晨,朱德锻炼完身体后,站在西宁宾馆的阳台眺望西宁市容,清晨的阳光照在他脸上,他的表情宁静而安详。为了拍摄这个镜头,一名摄影记者跨到阳台栏杆外的边沿上拍摄,朱德看到后立刻走过去,硬是把这名摄影记者拉进阳台,以保安全。西宁宾馆的理发员卞祖庭始终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朱德提出要在西宁宾馆理发。听说朱德要来理发时,卞祖庭十分紧张。看到卞祖庭满脸紧张的样子,朱德笑了,他不紧不慢地和卞祖庭拉起了家常。朱德的话语中透着亲切和慈祥,不知不觉,卞祖庭忘记了紧张,手下的动作自然利索了许多。现年82岁的退休老职工朱瑞生回忆说,他在宾馆的二号楼见到了朱德,脚穿布鞋,肥肥的裤子,给他的第一印象:朱德挺和气。警卫员说朱老总要求不高,做个四菜一汤,清淡即可。朱德在宾馆下榻期间,都是粗衣粝食,轻车简从,他的人格感染了很多工作人员。
朱德在西宁宾馆二号楼六楼晨练。
青海有了最早的西餐
1958年,中国第一个“原子城”开始在青海海北筹建,此后生产研制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震惊世界。为了迎接苏联专家,1958年元月,北京外专局的60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千里迢迢来到西宁提前做准备。让西宁宾馆的老人们影响最为深刻的是,西宁宾馆从此有了最早的西餐,青海有了最早的西餐。从配料到制作,在极为严格的程序下,西餐被端上餐桌,西宁宾馆也成为青海第一个中西餐结合的宾馆。据老人们回忆,1982年起,黄静波担任青海省省长、省委书记期间,把西宁宾馆改造成对外开放的窗口,拆除院内周围平房,改善西宁宾馆的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1983年,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西宁宾馆召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西宁以崭新的姿态和飞快的速度推进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朝着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和游客到青海投资、旅游,而作为西宁城市重要的涉外宾馆,西宁宾馆依然是人们的首选。西宁宾馆自建成至今,已经累计接待80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青海总人口数。至今连续多年成功接待参加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青洽会、清真展的国内外宾客和省“两会”、西宁市“两会”的参会代表,充分发挥了涉外宾馆的窗口作用和政府接待功能,为青海的各项建设事业和“让青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青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朱德在西宁宾馆和青海党政干部群众合影。
目前的西宁宾馆有各类客房315间,具备会议厅、宴会厅、多功能厅、清真餐厅等可为近千人提供会议服务和就餐服务,其中餐厅吸取了各大菜系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菜肴风格,青海省第四届烹饪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西宁的四星、五星酒店比比皆是,但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西宁宾馆的经营业绩依然取得了稳步的提高,宾馆地理环境、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功能依然是青海独一无二的。西宁宾馆自西部矿业集团管理以来,宾馆经营班子转变经营理念,不断开拓创新,让更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融入宾馆管理,西宁宾馆人凭着自己的酒店文化和服务理念稳定和拓展客源,让更多的国内外宾客爱上大美青海,爱上西宁宾馆。
如今的西宁宾馆二号楼。
历史照片:
1958年,朱德同原省长袁任远在西宁宾馆二号楼四楼会议室研究青藏公路建设情况。
1960年5月,谭震林在西宁宾馆会见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三次党代会代表。
聂荣臻在西宁宾馆。
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西宁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