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绿色梦
文/李顺平
一望无际的苍茫戈壁,炎炎烈日炙烤着砂砾,泛着白色的光,让人睁不开眼睛。突然,目光被一棵生机盎然的白杨树所吸引,树上挂满的五彩经幡在风中飞舞,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为“一棵树”。
1
这棵树种植于上世纪70年代,是第一批支援矿山建设的一个名叫拜占元的人所种下的。当年他们多次反复种植,终于让一棵白杨树成活,打破了戈壁滩不长树、没有绿色的神话。时光跨越半个多世纪,这棵树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现在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矗立在戈壁矿山。
“锡铁山,山高沟深,崖峭壁陡,岩石裸露,整个山脉没有肥沃的土质覆盖,茫茫戈壁,没有绿色生命之印迹。”曾经,有人这样描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锡铁山。
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锡铁山,降水少,蒸发大,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达2100毫米。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们的饮水要从38公里以外的地方靠水车运输。当时所谓的水车,不外乎是一个有盖子的铁皮大桶,每个矿山员工每天只能够分得两大茶缸,这便是一天的用水,用于刷牙、漱口、洗脸、饮用。洗衣服是一件很大的工程,需要储存很久才能实施,或者等到星期天才会多分配一盆水,用以擦洗身体或洗衣服。人的用水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种植植物。
从1956年建矿开始,锡铁山人为改变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困境。他们从外地带来树苗、从家乡寄来种子,种下之后像对待稀世珍宝一般时时守候,看它破土、发芽、开枝散叶……人们省下口中的水、节约洗衣的水,细心看护培植。即使这样,树木在这里也很难存活。到上世纪70到80年代,水源管线贯通后,锡铁山开始大面积种植树木,为保证植树成活率,从外地运输种植土,与当地的碱性土混合改变土壤性质,实行单位总动员植树、全家总动员种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由此显得生机勃勃。
经过锡铁山人60年不懈努力,在这片寂寥戈壁上播撒下了绿色的希望。现如今,这里已形成了近5万平方米防风绿化林带,绿化面积占矿区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道路两旁错落有致地种着各类树木花草,公园里树木丛生。茂密的白杨林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公园入口的亭台牌坊柱子上写着这样一幅对联“龙亭翠阁戈壁奇观,青山绿水西部锦绣”。
2
其实,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2011年开始,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着手筹划“绿色矿山”蓝图,侧重从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绿色矿山的建设工作。以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化矿山、绿色矿山为目标,本着资源开发与优化环境相结合、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资源开发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实施矿山治理,打造绿色矿山。
投资近2000万元,全方位改造废石堆场,使废弃的渣场变废为宝,有效解决地表工业场地紧缺,被评选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确定为绿色矿山示范点中的先进单位,召开现场会,成为业内美谈。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的矿山开发理念。跨入新世纪,公司大力拓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不断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方面逐渐成为领头雁。
为避免尾矿污染环境,公司投入上百万元对尾矿进行堆坝处理。将尾矿变废为宝,回收硫精矿生产硫酸及红丹粉,解决硼化工业生产所需硫酸;硫酸厂产生的尾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等副产品,提供给矿业加工企业选出铁精矿;生产铁精矿产生的尾渣红丹粉用于生产水泥的辅料……如此往复循环,形成了一个产业循环生态圈。
此外,公司先后开展了铅锌选矿尾矿回收实验研究,分析了锡铁山尾矿中铅、锌、金、银、硫及部分稀有金属有无重新利用的经济价值,对后期尾矿的管理和综合利用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3
“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是摆在锡铁山分公司向现代型的矿山企业目标迈进中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和紧迫任务,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开放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出新贡献。”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以大企业需有大担当的责任意识,积极谋划,找准绿色矿业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全面推进绿色矿山生态发展。结合自身工作,将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工作纳入公司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从工业“三废”抓起。每年一大步,已投资近2亿元,用于废水回收再利用工程建设、废石场综合治理、新尾矿库建设,不但实现环保,有效保持了矿山生态平衡,还有效节省了水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公司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通过科技创效突破困局。
从1956年开始正式建矿开采,从种活一棵白杨树,打破戈壁滩不长树无绿色的神话,到如今已形成近5万平方米防风绿化林带,这是锡铁山人经过70年不懈努力,在戈壁上播撒下绿色希望,改变锡铁山面貌的一个写照。在这片绿色背后,更加深刻的是锡铁山人用节能、环保、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杀出一条“绿路”,成功地书写绿色矿山的建设成就,不断创造绿色奇迹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