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我们>企业文化>西矿故事
精准扶贫路上的西矿好干部
作者:
2017-09-23

  

文丨党委工作处 刘鹏 

  以抓好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脱贫产业为主线,突出因户施策,提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两年精准扶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万元,实现贫困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先后通过县、市、省和国家级验收。这就是西部矿业集团驻村干部王常青在这里交出的答卷。 

  201510月,带着西部矿业集团干部职工的嘱托,锡铁山分公司行政经理王常青成为公司精准扶贫工作队的一员,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担任驻村干部。驻村两年来,他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沉下身子、认民为亲,发挥专业特长和企业管理优势,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各项重大举措,不断强化帮扶意识,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整体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驻村之后,王常青第一时间摸准实情,认清扶贫目标,以大数据寻找穷根。东至沟村距大通县城14公里,全村收入主要以劳务、农作物种植、养殖收入等收入为主,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生病、残疾、子女入学、缺乏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成为致贫主要原因。2015年底,通过三个月的认真细致摸排,核定贫困户38户,人口119人,占总人口的26.3% 

  他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帮助村委理清发展思路,增强群众致富信心。2016年召开各类会议50余场次,现场培训5次,参会群众200余人次。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培训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多措并举助农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输血造血。王常青结合东至沟现状,积极主导产业培育、村级道路建设,公益设施配备、群众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系统规划,制订完成如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为两委班子出实招、献良策,协助村干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 

  以培育东至沟优势增收产业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优势产业,2016年扩大特色种植达面积725亩,比2015年扩大种植面积42.1 %仅种植当归一项,全村收入202万元,户均1.78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万元,实现了贫困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随后,他按照扶贫工作八个一批”“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针对东至沟村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一户一策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充分尊重群众自主选择权利,适宜发展什么就扶持什么。培养特色土鸡养殖,挖掘致富能人、鼓励和扶持成立农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申报科技扶贫项目、落实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发展项目,提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新思路……几套组合拳下来,贫困户当年收益达5480元。许多项目当年便初见成效,辐射带动全村农户受益。 

  幸福园”“周转房”  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按照贫困村六项退出标准,以建设高原美丽乡村为契机,王常青找准东至沟村精准脱贫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2015年,提前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医疗卫生室内部改造,修建文化广场、安装路灯、改造农户围墙、打造文化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幸福园”“周转房,让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此基础上,他摸准实情、民情,调研、听取民意,按照一村一品工作要求,对东至沟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了科学认识、全面把握和准确定位。依据东至沟村地形地段特点,地理区域和天然林资源优势,提出打造 避暑仙境徒步圣地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的发展设想,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和帮扶。2016年投入资金55万元,修建徒步道、观光亭、休闲木屋等,争取到大通县旅游局投资25万元资金,修建卫生厕所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如今的东至沟村,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正稳步前行。王常青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他说,脱贫主要还在于思想的转变,我们会坚持思想引领脱贫,加强惠农政策宣传,不断增强扶贫对象造血功能,理清发展思路,增强贫困群众致富信心,实现精准培训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切实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希望我们留下的是一支带不走的脱贫致富队伍。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新区文逸路4号西矿·海湖商务中心1号楼
电话:0971-6123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