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玉龙铜业挂职干部、青海银行 周华新
2017年8月底,经省国资委党委委派,我与另外3名“挂友”从西宁来到1000多公里开外的西藏东大门昌都市江达县,在西部矿业下属玉龙铜业开展为期两个半月的挂职锻炼。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在这里待了近一个月。在这近一个月里,我们切身体会了600多名玉龙铜业人在4200米以上海拔的默默坚守和辛勤付出。这近一个月里,我们由不适应变成适应,由不熟悉变成熟悉,由“客人”变成“自家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几乎已经俨然是这里的“常住居民”。
初到西藏
8月27日下午,从淫雨霏霏的西宁飞到阳光灿烂的成都,当晚在双流机场附近的一家宾馆住了下来。29日早上,经过1个小时有史以来最为颠簸的飞行,我们乘坐的空客A319客机缓缓降落在昌都邦达机场,我终于踏上了西藏这片期盼已久的神秘热土。这里的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水是那么清,草是那么绿,山是那么大,处处都是风景, 每一处都像安格尔的油画,美的既真实又不真实,让人沉醉其中。按照一般经验,我们以为从机场到昌都市区会很近,直到沿着214国道走了足足3个小时才到达市区边缘,匆匆吃过午饭,我们就沿着川藏线北线317国道,向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江达县青泥洞乡进发了。经过又一轮135公里、3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了玉龙铜业生活区,在公司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简单安顿了一下,在食堂吃了晚饭,大概九点多就躺下了。其实,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连同之后的两个晚上,在玉龙铜业的前三天,我一分钟都没有睡着。
走上矿山
到玉龙铜业的第二天,8月30日,我们就在公司刘总的带领下,到矿山参观学习、熟悉情况,先后参观了尾矿库、采矿场、选矿厂、冶炼厂和制酸厂。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参观矿山企业,从生活区到生产区的上山路上,内心既好奇又激动,就像哥伦布即将发现新大陆一样。到了生产区,当看到巨大的绿色铜镜般的尾矿库,常年云雾缭绕的一层层露天采矿场,一台台发出怒吼咆哮声的选矿冶炼设备,复杂而井然有序的生产流程,经过层层工序生产出来的铜精粉和铜板,以及厂区随处可见的“矿业报国”四个红色大字,我的内心已经被深深震撼和折服。是的,从电力到电子,从能源到石化,从机械到冶金,从交通到重工,从轻工到各种新兴产业,我们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铜,就是从包括玉龙铜业在内的各个矿山生产出来的。这些矿山都很低调,隐藏在不知名的大山深处,不像那些游人如织的名山大川,除了一个个穿着朴素制服的工人,平时人迹罕至,可谓“养在深闺人不识”,但从这里运输出去的铜,却是这个国家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这就是实体经济,这就是有色金属工业的伟大,这就是国家力量的源泉。
根据挂职工作安排,我跟随公司张总学习选矿,每隔几天就上选矿厂检查工作,还跟着张总值了几次夜班,感受了夜班工人通宵工作的艰辛。9月20日值夜班的那天深夜,矿山降下了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雪,第二天,整个矿区已然被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出点点金光。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我对碎矿、粗选、细选、磨浮、脱水等工艺及主要设备的功能有了入门级的了解,不像第一次看到时那样“外行看热闹”了。生产区跟我想象中的也不一样,尾矿库底部铺满了防渗膜,确保一滴废水都渗不出去,厂区路边和周围都种满了草,绿意盎然。几次上山路上,我们还看到了岩羊,或几只,或几十只,就从几百米开外奔跑而过,多么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玉龙精神
记得在此次挂职临行前的动员会上,省政府副省长王黎明同志嘱咐我们,这次在艰苦地区国有企业挂职两个半月,主要是体验、是感受。确实如此,在这里,“隔行如隔山”的我就是一个学生,上到高管,下到车间工人,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学习的对象,只要用心,就会有很多体会、很多感受、很多收获。按照工作分工,除了跟公司张总学习选矿,我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挖掘玉龙铜业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提炼玉龙精神。近一个月来,我先后与包括公司高管、中层、员工在内的数十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了解他们在这里的工作生活情况和体会感悟。我发现,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的缘由不尽相同,有些是经组织委派,从锡铁山等分子公司调来,有些是向往西藏、热爱有色金属采掘冶炼事业而来,有些是从其他有色金属采掘冶炼企业调入而来,有些是大学毕业经公司分配而来,有些是因爱情而来……不管因何而来,这些人从经济、文化、气候、生活条件远胜于此的地方来到这里,甚至一待十几年,从青春年少到步入中年。
有人说,在这里,待着就是做贡献,更何况他们不仅来了,还克服高海拔高寒地区带来的身体的各种不适,忍受与骨肉亲人分离的牵挂,挑战极限、默默付出、辛苦工作、创造价值,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迹、书写自己的故事,为玉龙铜业发展加油助力。
英勇牺牲在工作岗位的尹磊同志自不必说,碎矿车间的董师傅已经两年没见上大学的女儿,只能在电话里诉说亲情;一对从外省来的小两口,孩子两岁,由妻子远在湖北老家的父母带,一年只能见一两次面;财务总监沈有德同志的妻子在西宁工作,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一直是她照顾,他直言对这个家、对妻子、对孩子亏欠太多……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远离市镇的地方,默默辛苦的工作,他们的付出,除非亲身体验,常人难以体会。
往宏大处说,他们是在为西藏开发建设做贡献、为企业发展添动力,往细小里说,是在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履行家庭责任做贡献,让自己成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家人幸福安康的坚强后盾,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雪域高原最可爱的人。如果要提炼玉龙精神的话,我想大概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