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团队创造非凡成绩
西部矿业赛什塘铜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赛什塘地区,属鄂拉山成矿带。矿区面积69.58公顷,海拔高度3350米至3750米。矿区地势西高东低,附近人口稀少,距省会西宁337公里。在赛什塘铜业矿山管理部中,他们不按资历年龄大小论英雄,不论新老员工皆称兄弟。这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40岁以上的仅有三人,80后占绝大多数,来自青海、湖南、贵州、云南、安徽等8个省区的20多名新老员工组成了一个团队,秉承西部矿业“批判包容、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以“结对子、比帮学、赶超创”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技术上以老经验和新知识相结合,在管理上以老办法和新思路相互补充,在生活上老员工和新员工互助互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赛什塘铜矿矿体形态和矿石质量复杂程度排在全国首位,2009年以前,被纳入资源危机性矿山。2008年至2010年,赛什塘铜业矿山管理部通过对本矿区成矿背景与成矿系统演化及成矿构造等方面总结,深入各施工现场对坑道与钻孔进行综合编图和研究分析,对比矿区不同矿化类型的地质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它们的时空关系和成因联系的分析,总结出赛什塘铜矿床有四种矿化类型,提出了层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三位一体的“成因-找矿”模式,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结报告《赛什塘铜矿及外围找矿预测研究》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鉴于本矿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和生产压力,赛什塘铜业矿山管理部通过加大现场的管理力度和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回采二率指标的合格有效,损失率实际完成13.26%,比计划指标降低0.74个百分点;贫化率完成12.55%,比计划指标降低0.45个百分点。
充满激情的西部矿业赛什塘铜业全国工人先锋号团队
2005年成功申报国家级全国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通过2006年至2008年各项工作的有效组织与现场管理,不仅克服了在牧区施工过程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而且确保了设计的各项工程顺利完成。2011年10月,赛什塘铜业矿山管理部荣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先进集体。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圈定异常靶区三个,提高了成矿规律的认识,而且通过对异常区的钻探验证,探获333铜资源量19.98万吨。
根据生产实际,2009年7月由矿山管理部负责技术工作,组织启动了矿区四中段以下的深部找矿项目,到目前连续三年累计完成钻孔10个计3890.60米工程量。这不仅对3300米中段以下4—29线区段的赋存情况进行了有效控制,而且新增332+333资源量180.84万吨,为公司下一步资源整体拓展提供了依据。
西矿精神激励他们茁壮成长
他们中间并没有一流的专家学者,也并非借助于国际国内一流的先进设备。他们只是西部矿业的“老根据地”——锡铁山的老员工与来自各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结合。“赛什塘铜矿建设初期,基本靠的是从锡铁山调过来的老员工,这些老员工不怕吃苦,敢于挑战,秉承西部矿业‘信念、忍耐、务实、奋进’的传统精神,住着帐篷、吃着方便面,于2003年在环境恶劣的赛什塘铜矿成功开采出了第一批铜矿。”回忆起赛什塘铜矿的最初开采,赛什塘铜业矿山管理部副经理陈红军有说不完的感人事迹,“在矿山工作,就需要拥有敢于挑战、敢于吃苦、敢于坚守的精神!”
正在井下工作的年轻员工
随着赛什塘铜业的发展,来自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青海大学的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来到这里,新血液、新技术的不断融入和老经验、老办法的不断创新,不断推进矿山开采技术创新。
年仅26岁的湖南籍员工刘恒,是赛什塘铜业矿山管理部一员,2009年毕业于青海大学资源勘查专业,短短的三年,便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矿山管理部的技术骨干。赛什塘铜业副总地质师、矿山管理部经理丁天柱说:“从2009年开始,矿山管理部从地质勘查、生产探矿、储量管理、矿权维护、质量管理、数字化矿山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明确分工,让每个员工定量完成工作计划和任务,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年轻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也为每个员工搭建了走向成功的事业平台。”
这样的管理方式让人人有活干,人人出成绩,除了个人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外,工资待遇也随之增加,“刚来到矿山时,我的工资是每月3000元,而现在已经超过6000元。”工资的变化,让刘恒体会到了自我能力的快速提升和公司尊重人才的胸怀。
“西部矿业赛什塘铜业矿山管理部是一群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赛什塘铜业秉承‘批判包容、务实创新’的西部矿业企业精神和‘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的工作作风,传承和发扬西部矿业优秀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提高公司的团队精神,造就了一批勇于拼搏、敢于吃苦;勇于探索、敢于奉献的精英队伍,他们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当之无愧。”西部矿业赛什塘铜业总经理华金仓用简短的几句话,揭示了赛什塘铜业矿山管理部成为一支精英队伍的秘诀。
情满矿山留下无数感动故事
公司人性化的管理也让每位员工感受到了西部矿业“有尊严的工作,有笑容的生活”的企业愿景。2010年,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刘恒回湖南老家探亲认识了同龄姑娘谢芳,一见钟情的他们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但刘恒远在青海矿山工作,谢芳在美丽的湖南老家工作,这让两人多少有些犯难。谢芳从刘恒身上看到了他对矿山工作的执著和信念,为了支持刘恒的工作,便不顾家人的反对跟着刘恒来到了赛什塘铜矿,克服高原反应和饮食不习惯等等,留在了矿山。
赛什塘铜矿的矿山爱情
他们的执著深深感动了赛什塘铜业的所有人,公司领导想方设法为谢芳安排工作岗位,让他们成为一对可敬可爱的矿山夫妻。谢芳说:“我很感激公司领导和同事们对我所做的一切,我将永远支持刘恒的工作。”一个美丽温柔的女孩用自己的执著诠释了对矿业人的爱。像谢芳这样的女孩,在赛什塘铜业还有很多,她们用自己的爱给矿业人增添了更多的信念和追求。
执著于矿山事业的他们,也拥有最纯真的爱情和最感人的亲情故事。“其实父母一直认为我在美丽的西宁上班,他们来青海时我只带他们在西宁游玩,并没有带到矿山,我怕父母看到高海拔条件艰苦的矿山而反对我的工作。”刘恒的一丝话语感动了我们,“其实儿子愧对你们,不能经常回家看你们。”一个“85后”小伙子充满愧疚的话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男子汉的责任。
这就是我们可敬可爱给力的矿山人,他们在条件艰苦的高海拔矿山谱写出一曲曲感人心扉的壮歌,感动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员工。今年刚参加工作的“90后”新员工吉明甲很快就被老员工们的精神所打动,“7月份新员工入司培训结束刚被分派到赛什塘矿山时感觉到有些失落,但很快就融入了赛什塘铜业这个大家庭,每一位新员工就像大哥大姐那样关心和帮助,而且他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决心留在这里跟着大家干出一番事业。”被人们认为个性张扬、不够成熟的“90后”在这里很快就变得成熟起来、坚强起来。
充满激情的年轻人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忙碌完工作的他们,带着音响围在草原上唱起了动听的歌曲。就是这样无数棵“小草”坚强地在青藏高原上茁壮成长,历经风雪洗礼成为参天大树,推动着西部矿业的快速发展,让西部矿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青海第一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吹响实现西部矿业“8544”目标的号角。(张春云 王凌辉 摄影报道)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