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大别山走来,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拼命学习,直至成为一名经济学博士;他作为“百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西部矿业挂职锻炼,却爱上了这片热土;他作为企业掌门人,带领经营团队和全体职工,让企业实现了新的飞跃;面向未来,他誓言要铸造一艘具有国际水平的矿业“航母”。
| ||
201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短短的10年间,西部矿业集团以资源开发为主、以矿业报国为宗旨,超常规发展、突破性做大,连续4年进入中国500强企业,连续5年名列青海省属工业50强企业第一位,其业绩让西部人特别是青海人引以为豪。
西部矿业集团原是一个举步维艰、资源枯竭的国有矿业,如今能发展成为中国500强企业靠的是什么?公司资产由8.03亿元飞速增长至257亿元,并向世界级的矿业公司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集团公司掌门人具有怎样的战略思维与人文情怀?前不久,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位于西宁市的西部矿业集团总部,专访了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海涛。
刚过不惑之年的汪海涛,热情、健谈、大气、睿智,既有大别山人特有的率直与坦诚,又有着大型企业管理者具有的学识与思辨。提起西部矿业集团“做大做强”之道和自己的人生之路,汪海涛侃侃而谈,充满激情。
辉煌10年堪称前无古人
汪海涛是2002年加盟西部矿业的。“当时我来的时候,西部矿业只有9.7个亿总资产,2010年底则达到300个亿,增长了30倍。”汪海涛自豪地说:“像这样的发展速度可能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前任董事长毛小兵同志和以他为首的领导班子与全体员工,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去年我写了一篇报告,对过去的10年做一个总结,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对这篇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过去的10年可以说是辉煌的10年,也可说是前无古人的10年。”
“辉煌10年,前无古人”表现在哪些方面?汪海涛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西部矿业集团总部从西北搬到西宁。在西部大开发中,西宁市是青海省的信息流、物流、人流的一个汇集地,这对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西部矿业的改革提升、对今后的发展都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从西宁走向全国,跨区域发展。西部矿业的前身原来只有一个矿山,现在有十几个矿山,分布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在北京、上海、香港都有分公司,而且在湖北、湖南、四川、西藏、内蒙古、陕西等地都有自己的公司。
从国内走向国外,走出国门投资兴业。西部矿业在中亚、朝鲜、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有投资,虽然投资的规模不大,只有几个亿,但这是有益的尝试,为进一步走出去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
从品种单一到综合开发,走出了“矿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资源开发新路子。过去是品种单一的铅锌开发,现在除了铅锌外,还有铜、铝、黄金、镍等的开发,特别是盐湖开发,已经投入了好几个亿,未来可能还包括城市服务领域开发等。
总资产从几亿元变成了300亿元,利润从几千万元变成十几亿元。“仅仅10年就取得了如此的成就,确实堪称‘前无古人’,至于是不是后无来者?我不敢说,作为继任者我只有尽力去做好。”汪海涛感慨地说。接着,他从西部矿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向记者介绍了企业所经历的不平凡历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超常规发展。
资源拓展助推跨越发展
西部矿业前身为锡铁山矿务局,上世纪90年代仅是一个总资产为8.03亿元的矿山企业,只拥有锡铁山这样一座面临减产的矿山,同时面临着被同行随时兼并的状况。当时中国的有色金属市场,风雨飘摇。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锡铁山铅锌矿,历经几十年的开采,地下储量明显减少,企业效益步入低谷。
在企业困难重重之时,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他们在分析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时认为,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融入时代潮流,勇敢参与世界竞争,才能求得生存,得到发展。
2000年5月8日,锡铁山矿务局成功改制为西部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改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对锡铁山铅锌矿深部和边部地质找矿力度,延长了锡铁山铅锌矿的稳产、高产年限。为了不重蹈很多老矿山的覆辙,公司确定了“立足青海、巩固四川、挺进西藏、发展内蒙”的发展思路,并果断提出了以“矿山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资源开发战略,引领企业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挺进,跨地区、跨行业、跨品种拓展。
依据新的资源开发战略,公司集中各种力量,加大了对资源勘探和资源控制的支持力度。在锡铁山又找到新矿藏的同时,在青海境内加快了赛什塘铜矿、茶卡盐湖、柯柯盐湖和东台吉乃尔盐湖的开发步伐,收购了内蒙古获各琦铜矿,获得了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夏塞银铜多金属矿和铜金属量达650万吨,远景储量超过1000万吨,有潜力成为中国最大的铜矿——西藏玉龙铜矿等矿山的探采权。
2009年12月,公司所属青海锂业有限公司国家级“青海盐湖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顺利完成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总验收,目前已建成年产碳酸锂3000吨、硫酸钾25000吨,硼酸2500吨的生产线。公司正在建设二期工程,计划投资17亿元人民币,届时将形成碳酸锂21000吨/年、硫酸钾225000吨/年,硼酸22500吨/年的生产能力。公司还在积极推进以碳酸锂产品为原料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的项目建设。
“西部矿业之所以能够从锡铁山走到西宁,并从西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正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是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以人为本,求得发展。”汪海涛总结说,正是这些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使西部矿业连续多年创造了卓越的经营业绩,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同。
资本运作添加发展动力
企业寻求大发展,必须要有资本支持。西部矿业在公司领导班子带领下,不断探索新路径,积极开展贸易融资、项目融资和股权融资,走出了一条股权多元化、多产业平台发展之路,为公司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平台。
引进资本运作人才。1999年改制时,公司明确了“加速人才培养,加速资本积累”,为此向全国招聘高端资本运作人才,先后招进5位金融业界高端人才,业务操作人才多个,由此开辟了公司资本扩张之路。
私募获取快速发展资本。2002年底,面对国家金融市场的变化,公司决策层审时度势,实施私募(定向增资扩股)再进行公募的资本运作策略。2004年4月共募集资金总量为5.7亿元人民币,是当年国内最大的私募项目。此次定向募集使公司增强了资本实力,优化了股权结构,铸就了西部矿业在矿山行业的优势地位。
多方式融资确保发展需要。2005年9月,根据青海省国有资本调整实施方案,公司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进行资产重组。在增资扩股中,公司募集资金12.8亿元,并于2006年7月18日更名为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登记注册资本为16亿元。2007年至今,西部矿业集团本部每年通过各种方式融资高达20亿元以上,有效满足了公司各类对外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2000年12月28日发起设立股份公司,2007年7月12日,西部矿业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并且成为全国有色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翘楚。
拓宽资金流域,加强银企合作。2005年,公司开始先后以参股和控股形式,与中山证券、上海大陆期货、青海银行等金融企业合作。充分挖掘产品附加值,使运营的资金流更加丰沛。
风险基金再辟资源开发新路。2009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第二个10年规划前夕,以汪海涛为核心的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未雨绸缪,经多方运作,设立了风险勘探基金,为资源开发源头参与注入了动力源。以集中管理,充分发掘资金效率为目的,组建了西部矿业财务公司。
“西部矿业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归于以下两点:第一是形成了以多种运作方式拓宽利润来源渠道的模式,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生产运营、矿权运作和资本运作三大块;第二是成功搭建完善了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研发平台和营销平台,在北京建立投资科研开发平台,在香港建立国际融资平台,在上海建立贸易融资平台,在西宁建立矿山资源开发和生产经营平台。”汪海涛认为,这些平台的建设,既有利于吸引人才,又有利于进行运作。实现了公司在完成国内区域化布局的同时兼顾国际化发展,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施国外资源开发的蓝图。
人才聚集提供强力支撑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西部矿业始终坚持打造青海人才高地的战略,在科研平台建设、创新用人机制上不遗余力。”在谈到科技与人才时,汪海涛有着独到见解。他们的举措也个个落在实处。
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近年来,西部矿业着力于培育、储备、引进相结合,打造“决策队伍科学化、管理队伍职业化、操作队伍专业化”三支队伍,注重为人才搭建西部矿业的事业平台。围绕西部矿业主要产业和关键技术,整合企业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已形成完整配套的集工程研究、工业试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体系,成为西部矿业人才引进和使用的重要舞台。
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公司拥有青海省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和省部级企业孵化器等多个技术研发部门,内蒙古获各琦铜矿和青海锡铁山铅锌矿两处建设工业试验场地。并与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国家会计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青海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长沙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相关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机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一体的创新体系。
创新用人机制和薪酬体制。针对西部矿业地处西宁,生活环境、地域环境较差的现状,西部矿业在用人上再次突破,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市场化”的柔性灵活的用人方式。公司在北京、香港、上海、西宁建立的四个平台,使这种用人方式得到充分体现。在薪酬体制上,西部矿业开创性地制定了“协议工资制”和“属地化薪酬制度”,解决了多年困扰国有企业的用人薪酬难题。
注重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公司从管理、技术和操作技能三个方面,根据员工个人的专业特长和志向,不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近3年公司总部投入的培训经费已达1000多万元,3000多名员工参加了不同层次的培训。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立体式的良好用人环境,有了这样一个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的广阔平台,才使西部矿业聚集了众多优秀人才,使西部矿业提出的“百、百、千”人才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培养100名优秀管理人才、100名技术领头人才和1000名现场优秀操作能手)以及“打造青海人才高地”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高原梧桐森森立,引得鸾凤依枝鸣”。众多优秀人才在西部矿业“安家筑巢”,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汪海涛说:“资源拓展要靠人才去拓展。所以我们西部矿业始终把人力资源战略作为头等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肩负责任构建和谐社会
在采访中,汪海涛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责任”。他说,作为国有企业,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于国家来说,我们要肩负起“矿业报国”的社会责任;对于我们所在的青海省来说,我们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支持民生工程、环境保护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企业对全体员工的责任、员工对自己家庭的责任。
据了解,西部矿业下属的许多分子公司工作场地都在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高海拔矿山,与当地学校距离很远,父母与子女分开生活现象较多,特别是每到高考时段,由于受到地理位置限制,考生的考区都不在矿区,家有高考子女的父母就有了烦心事。2010年6月,公司决定专门为女职工增加一项假期,在工资奖金一分不少的情况下专门照顾子女高考。汪海涛说:“要让每一位员工有笑容地生活,有尊严地工作。”
西部矿业作为一家依托青藏高原资源优势、产业布局面向全国的矿业集团,发展中始终不忘企业所肩负的“矿业报国”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长期坚持走以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用真情回报社会。自2000年以来,公司向社会群体先后捐款达6000多万元。为西部企业树立了典范,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近年来,西部矿业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A级守信企业”、“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全国文明诚信(窗口)单位”等荣誉。自1996年以来,西部矿业连续10年被青海省评为“利税贡献大户”。2006年,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活动中,西部矿业公司名列第33位,并荣获“资源保护贡献奖”。
“十二五”目标:“8544”
谈到西部矿业的“十二五”目标时,汪海涛说,我们现在定了一个“8544”的目标,就是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公司总资产超过800亿元,投资达5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年利润稳定在40亿元左右。结构性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或者说“五大板块”:一是“大有色”概念,即包括铜、铅、锌、黄金、镍等等;二是盐湖新能源、新材料,提高开发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效应,这也是国家提出循环经济的要求,更是节能环保的需要;三是争取焦煤资源的开发,以改善目前的资源产品结构,也有利于资源对外开发;四是做城市开发,不做房地产,做城市土地开发,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五是做金融。这五个方面都是资源开发。
“为了推进企业‘8544’发展战略实施,开发‘五大板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我们已经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列入西部矿业‘十二五’发展第一战略规划。”汪海涛说,我们正在进行的西部矿业新薪酬体系改革中,加大了对企业支撑性强的岗位分配倾斜。同时,我们还推出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聘用条件,如:凡地质、采矿、选矿、冶炼、测量五大专业人才与西部矿业签订劳动合同,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将分别获得企业免费提供的80、100、120平方米产权归本人所有的西宁地区住房一套,但要签20年的协议;工资待遇从5万到15万元不等;如果对公司作重大贡献,可享受终身总裁待遇;如果是自己培养的院士,可享受终身董事长待遇。
汪海涛表示,在新的一个5年里,要继续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战略不动摇、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做好“区域化”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紧跟国家战略,以矿业报国为理念,立足青海,依托青藏高原,加快资源开发和国际化发展步伐,使西部矿业集团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矿业跨国公司。
激情西矿 放飞梦想
2010年11月23日,西部矿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弘毅堂,举行“激情西矿放飞梦想”西部矿业2011现场招聘推介会,汪海涛亲临推介会现场作了题为《激情西矿,放飞梦想》的演讲。
“激情西矿,放飞梦想”是汪海涛向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各类人才发出的召唤,也是他个人不平凡经历的写照。2002年10月,有国泰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经历的汪海涛,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为促进东西部地区的信息和人才交流,发起组织的“百名博士服务团”,被选派到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挂职锻炼,任西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管公司对外投资、证券事务、资产管理、财务及参与公司改革的部分工作。
“当时我发现这是一片热土。青海省73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发展前景非常看好,尤其到了西部矿业以后,前任董事长毛小兵对我说,在西部矿业留下来可以开出一片天地。所有这些都吸引我留下来。”汪海涛感慨地说。
挂职锻炼期满后,由于工作需要,汪海涛主动延长一年服务期,并在服务期满后留任西矿股份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2006年2月任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自2002年10月到西部矿业以来,汪海涛在青海工作已有8个年头。期间,他协助公司当时的董事长负责的西矿股份定向增发工作于2004年4月完成,融资总额5.7亿元人民币,从而增强了公司的资本实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促使公司在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迅速建立了优势地位;在收购兼并及资产整合工作中,完成了锌冶炼资产等资产重组工作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资源公司、湖南香花岭锡业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兼并工作以及西宁特钢集团、青海锂业等公司的增资重组工作。
2006年至2007年,汪海涛作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与了西矿股份在沪市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工作,本次成功上市为西矿股份筹集资金约62亿人民币,为公司实施资源开发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公司真正走向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在公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担任西矿集团总裁后,汪海涛以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使公司在2007年实现新的飞跃:完成了近3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有力地保障了集团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行;初步规范了集团公司内外运作,为集团公司长远发展和整体运作进一步夯实了制度基础。
2009年5月出任董事长后,汪海涛率领集团经营团队和全体职工,开始了新的征程,正在将西部矿业铸造成一艘具有国际水平的矿业“航母”,扬帆远航,迎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向着宏伟的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在整个采访中,记者感受最大的是汪海涛那宽阔的视野、创新的意识和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真挚感情,还有他内心深处的那种强大而深邃的执著精神,相信他的努力一定会有更丰厚的回报,他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
文/《中华英才》记者 蔡圣长 齐殿斌 安文 葛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