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一线工人的三项国家专利
——记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杨作军
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政治工作部 李顺平 魏秋香
他,杨作军,用27年的岁月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用各种发明专利、创新成果、技改成效谱写了一个中国工人的辉煌业绩。
他,杨作军,27年如一日坚守在海拔3100米的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铅锌矿,将自己的人生梦想和追求镌刻在西部矿业的辉煌发展史上。
他,杨作军,从一个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用勤奋好学不断钻研的精神,逐步成为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级技师,自行设计的“陶瓷过滤机排水系统”、“用于浓缩机行走行架增加喷出物料的装置”、“高海拔地区过滤机真空泵循环水的装置”获得国家级三项技术发明专利。
他虽是一名平凡的工人,但他一个又一个的工作创新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他虽是一名普通工人,但他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省委书记的接见;他虽是一名一线工人,但我们只想把最美的颂歌送给他。
杨作军(左一)在工作现场。
一见钟情:他爱工作那么快那么深
锡铁山分公司前身是一个选矿厂,建于1983年,1986年正式投产。这年,杨作军刚刚参加工作。一切都是刚刚起步,员工队伍年轻、机器设备崭新,工作场地洁净,一切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但是工作地点毕竟是处于3100米的海拔线上,选矿厂投产时又恰好在寒冷的冬天,新的机器设备运行尚不正常,人与机器需要相互熟悉、相互磨合。刚参加工作的他,年轻而充满着无限的激情和梦想,面对当时运行尚不正常的设备跃跃欲试。
杨作军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时时处处学习讨教,天天泡在单位,整天整夜不回家,对机器设备、工艺流程近乎痴迷的他将厂房当成家、把冰冷的机器当做自己的亲人,心细如发的杨作军将设备特性记下来、把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时的现象以及当时如何处理故障的过程全部写下来。
厚厚的记录本凝聚着他心血,印证着他对选矿事业钟情。最为可贵的是在他回东北老家探亲时,跑到辽宁锦西的杨家杖子选矿厂去学习工艺流程和设备维检优点经验,并结合锡铁山分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作对比、总结经验。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杨作军掌握了并从事了锡铁山分公司脱水车间所有的主岗位工作,对脱水车间的工艺流程倒背如流,对设备型号与检修日志如数家珍,很快成为了分公司的技术尖子、成了大家的美谈与榜样。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到他手里几分钟就能“搞定”,从此杨作军的名字变成了“杨老大”。技术上的从生到熟、从粗到精,其中的甘苦,杨作军一语带过:“我觉得很有兴趣。”
一丝不苟:一串串数字背后的用心良苦
在那个年代对专家的崇拜近于迷信,设计好的工艺流程、匹配好的设备参数,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轻易推翻,面对设备以及工艺流程在高海拔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缺陷,勤学且争强好胜的他悄悄开始行动了。
锡铁山分公司因地处高原,大气压低,精矿过滤水份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他提出的增加两台真空泵,使产品水份下降20%左右,年减少运输费用70万元以上。同年,针对因原设计中溢流板比较低、强度小,易造成金属流失,致使锡铁山分公司年金属流失15-25吨的问题,他又提出浓缩机溢流板的改造,改造后溢流水含固量下降10-20倍以上,每年挽回经济价值约25万元。
很快就被提升为车间主任的杨作军按理做好管理工作即可,可是对技改创新着迷的他,看到心里总是装着那上百台的机电设备和阀门,设备每天运转情况,不停的在他脑子里过电影,在设备运转维修工作中,他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他与那些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病”的设备他关心,“亚健康”的设备他也关心;职责范围内的事他关心,职责范围外的事还关心。“于不疑处质疑,于无事时找事”成了他长期遵循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由此他自找技改项目、创新课题,技改创新之欲望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能让有问题的设备从我手中溜走,要想方设法让落后的设备发挥最大潜能”。1997年杨作军针对原设计为单体式的折带过滤机气水分离器进行技改,该设备管路易堵塞,每月都会因此造成金属流失,清理管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但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增加员工的劳动强度,杨作军细细琢磨,经过无数次试验,成功将它改造为双体式气水分离器后,有效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杜绝了金属流失,为企业增加年经济效益在15万元以上。
同年。他又提出浓缩机架设喷水装置,因设备在室外,冬季较寒冷,表面金属泡沫冻结成金属冰,特别坚固,随着设备的运转,经常把设备边缘的溢流板刮下,沉入设备底部,造成设备管路堵塞,从而被迫停车,一停需三四天的抢修时间,而且每年会因此停车数次,每次停车都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改造后提高了生产能力和设备运转率,杜绝了金属冰块造成停车的现象,不但减少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杜绝金属流失。
2003年,在锡铁山分公司四系列选矿扩建工程中,他向扩建工程指挥部提出建议“将原设计方案中厂房的位置更改到对生产更有利的位置”,并重新将设备定置定位,此建议得到了分公司领导与兰州设计院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为企业节约资金40万元以上。
杨作军(左二)跟同事们交流。
一心一意:用实干创新赢得工人的尊严
一粒坚忍不拔的种子才能破土发芽,一个乐于钻研的人才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在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上,杨作军是个不放过任何实践机会、不轻弃任何“突发灵感”的人。正因有这种精神和气质,他的成果接二连三。杨作军自行设计的30m浓缩机喷水装置,荣获西部矿业“科技成果”三等奖;杨作军作为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了大大小小10余项,这些技术改造项目曾多次受到国内外同行及专家的高度赞扬;他曾经提出系列性的合理化建议20多项,被公司采纳的有13项。
改革创新的道路从来就没有平坦的,这时有人说“又不是技术人员,玩什么技术创新”,而杨作军却无比坦荡地说:“我就是一名最普通的员工,但就是想让看不起我们普通员工的人,看到我们工人兄弟有挺直的脊梁、有尊严的工作!”
2003年,在锡铁山分公司四系列选矿扩建工程中,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向扩建工程指挥部提出建议,极力主张“将原设计方案中厂房的位置更改到对生产更有利的位置”,并重新将设备定置定位”,此建议后来得到了分公司领导与兰州设计院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为企业节约资金40万元以上。
2004年锡铁山分公司脱水车间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过滤设备——陶瓷过滤机,用于取代老式的折带过滤机,会有效减少滤饼水份,大幅降低运输费用,年节约资金约1000万元。但引进的设备“水土不服”,在地处高原、大气压强低的锡铁山根本无法正常运行。厂家来了2名工程师经过20多天的技术处理却没有见到任何效果。这将预示着几百万的设备将无用武之地,最初引进设备降低水份,减少运输费用的这一想法化为泡影。
厂家的工程师走后,杨作军查资料、想办法,经过昼夜连续奋战,从过滤机原理入手,终于把排水系统分阶段改造成自流排水装置,使设备运转指标达到指定要求,连厂家的工程师都十分佩服地说“杨老大不是吹的,过滤机不是推的”,并且感到自叹不如。经过杨作军设计改装的陶瓷过滤机排水系统,运行至今,一切安全正常,不但为分公司了节约费用,降低了电耗,还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以往排出的水含有大量的金属,改造后金属在排出水中很少能见到,这样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年节约设备、电等项资金15万元以上,并减少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以上。为车间下一步陶瓷过滤机的改造打下了基础。此项技改于2007年被授予国家专利,并得以推广。
他提出真空泵所用的工业水改用循环水,因原设计有6台真空泵,一台真空泵每小时用水量为12-13吨,6台每小时70吨以上,用水量之大,严重制约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并且浪费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循环水杜绝了浪费现象,每年节约50-70万吨水量,节约资金100万元以上,并且缓解了生产用水紧张的问题。
杨作军同志从1994年担任脱水车间主任至今,公司通过采纳他的提议后而改造的工艺,每年为企业创直接经济价值在31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价值在1300万元以上。
一颗明星:照亮周围工人的事业心
“我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这是杨作军常说的话。
技术水平已全面得到提高的杨作军,没有忘记带动周围的同事一起学技术。为了帮助大家尽快掌握选矿脱水的工艺流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技术,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年轻的工人。把自己记录多年的工作学习笔记——“红宝书”拿来,对照工艺流程图手把手的教,对每台设备以及检修档案进行详细讲解。每次维修设备,杨作军都没有忘记在实践中向大家传授技术,使他们这个车间形成了人人爱学习,个个争当技术先锋的好风气。
脱水车间有一个不成文的做法,就是在每周都会安排一天进行学习,除了车间领导传达公司文件外,主要内容就是分析每个班组的生产指标,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此举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路遥知马力。为此,脱水车间的生产指标一直很平稳,根本看不出“指标性班差”。 2010年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的改制过程中,实施“全员起立,竞聘上岗”。在杨作军这个脱水车间没有出现一名员工因竞聘不上岗位而离开车间,这完全得益于他平时对车间员工的严格要求与技能培训。
去年,他们车间的一名焊工要参加青海省员工技能大赛比武活动,他比这名参赛员工还要着急、还要心细,他找来各种焊接材料陪着让这名员工利用工余时间苦练数周。当这名员工捧着“青海省员工技能大赛比武三等奖”的奖状回来时,非常佩服杨作军主任,逢人便讲“不愧是老大,的确深思熟虑,老谋深算,平时我们焊接的材料都是选矿设备的常用材质,但是对其他行业使用的焊接材质并不熟悉,幸亏老大指点,陪我苦练,不然单凭我之前的焊接水平,不可能进入名次,更不可能获奖”。
脱水车间不仅是培育人才的学校,也是输送人才的基地。多年来经他培养的工人考上技师的就有14人,走上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少说有几十人,一些昔日的员工走出锡铁山,在其他单位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技术中坚,或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每当提及这些,杨作军总是谦虚地说“是他们干的好,哪里是我的功劳”。
一言难尽:事业背后的亲情力量
杨作军担任脱水车间主任已经20年,每年的春节还从来没有在家里和家人团聚过,每当除夕之夜,他都会在车间、都会和工人们在一起,让员工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上级领导对他们的关爱之心,车间员工看在眼里,心痛地说“我们主任杨老大工作这么多年很少休假,就算生病住院,他都会挂完点滴到车间看看,特别有朝气、特别有激情,可是现在感觉他特别辛苦、特别累,又操心生产、设备,又操心员工。现在企业进来的年轻员工多,车间有很多都是90后的员工了,年轻人活泼好动是天性,思想也相对活跃,我们老大与时俱进,对他们又像对待朋友又像对待孩子,什么都想到做到,我们感觉到他是真累,还不到50岁的他,白发已爬上了他的双鬓。”杨作军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说:“我也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之所以有今天,我的领导、我的师傅、我的父母没少替我操心”。
但是提及父母与妻儿,他却满是愧疚,“他们对我的工作的确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记得90年代初,车间生产不正常,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我60多岁的老父亲每天都会站在路口等我回家、孤单的身影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老母亲十分心疼我,怕我吃不上饭,带着我3岁的女儿一次次为我送饭、为我们的检修人员送饭。“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这话一点不假,杨作军的妻子更是在他忙碌的时候跑前跑后、忙里忙外,又是送衣、又是送饭。厂区离居住区有2公里左右的路程,走一个来回就是4公里,但是杨作军没有听到我的老母亲说一声累,还不断鼓励我,要以厂为家。父母亲是农民的后代,他们纯朴、诚挚、勤劳、平凡,但是总是在杨作军最需要的时候会给予支持和帮助。
如今,杨作军的父母早已退休离开锡铁山,年迈的他们特别想念这个一心扑在事业上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够常回家看看,知道他很忙所以从不打搅他,把深深的思念埋在心里。有一次杨作军出差到西宁,突然出现在父母眼前,全家人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他坐在父母身边,给父亲点根烟,给母亲捶捶背,看着年迈的父母,心中酸楚,再苦再累的他从未掉泪,可在这时这个七尺男儿也不由哽咽,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自己却从未好好孝敬他们、好好地在身边照顾他们,他的内疚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只能压在心底。
一鸣惊人:副总理接见后成为标杆工人
巨大的成功之后,无数的荣誉接踵而至,他无数次被青海省、省重工业厅、有色金属行业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曾两次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分别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和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的接见。2008年初,他代表西部矿业全体员工向原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做报告,强卫书记就其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精湛的技术使杨作军名声远扬,特别是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有些大型选矿公司负责人打来电话,动员他南下,承诺年薪最低是他现在的2-3倍。然而,他婉言谢绝始终不为所动。有时他身边的朋友们也会劝他,说多了,他就撂下一句:“别说了!不可能!”多年来,不管企业产权、经营机制如何变换,他始终同企业不弃不离,坚守着自己的爱企之心。他说:“锡铁山养育了我、西部矿业公司培养了我,组织上给予我那么多的荣誉,这不仅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更是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离不开锡铁山分公司脱水车间。”就这样,他牢牢的扎根于这片土地上,终日为工作忙碌着、奉献着。二十七年过去了,他没有因为任何原因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在地域偏远的锡铁山,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打麻将是大家的主要消遣方式,但是麻将桌上从来没有他的影子。他要求车间员工要与时俱进、拓展思路、探索创新,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大家不断进取。
“学习成就梦想,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开创未来”,这是杨作军常说的话。他总感觉到自己距离优秀技师还有很大的差距,掌握一点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坚持岗位自学,坚持向生产实践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向新的技能高点迈进。初中毕业的他,深感自己文化的底子薄,还不适应企业跨越发展的需要。因此,他参加青海联合大学的矿物加工工程学习,取得大专学历;参加青海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取得了高级技师的资格,并且是青海省享受国务院技能类津贴2名中的其中之一。
面对诸多成功,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而是探索不停、创新不止,前不久杨作军自行设计的“浓缩机下传动系统改造”又已推出,通过实践证明可以大幅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设备运转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修费用,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
杨作军以自身的成长历程揭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寓意,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追求价值实现的最大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发愤学习,不断攀登技术高峰,为了当好一名高素质的知识工人,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通过岗位实践研究发明创造出先进的工艺技术与工艺流程,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型职工向学习型职工转变、从劳动型职工向知识、技术型职工转变。在杨作军的身上,充分体现着新一代技术工人为国家争光、为企业解忧的高尚品质。这是西部矿业公司“人才转化升级”的成功典范,也是中国技术工人转型升级后奉献企业、服务企业的成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