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川云(作者曾任锡铁山铅锌矿生产队党支部书记)
锡铁山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西北离大柴旦72公里,南距格尔木137公里。敦格公路从矿区西南3公里处通过,并与矿区公路相连。根据勘探资料,仅铅锌两项矿体绵延即长达10余公里,宽约300公尺,是我国罕见的铅锌矿床。
这个深居浩瀚戈壁的铅锌矿区,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已有过原始的短期开采,但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1952年,一位长期生活在柴达木盆地的蒙古族老人写信给人民政府,报告锡铁山有铅锌的消息。次年8月,地质部青海地区预查大队首次进入柴达木盆地考察锡铁山。他们来到柴达木盆地,骑骆驼,穿戈壁,经过几天的艰难跋涉,找到了锡铁山。在这里他们忍受着强烈的高山反应,在山沟里风餐露宿,进行了3天的踏勘调查之后,带着丰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胜利地踏上了归途。
1955年8月,柴达木石油普查大队第二分队奉命驻矿初查,12月,西北地质局671队和西北地质局639锡铁山地质队先后开始对锡铁山矿进行多次地质调查和矿产评估,于1959年9月,提交了《锡铁山铅锌矿床最终地质报告》。从初查到拿出地质报告,共历时3年多,耗资近千万元。1959年10月10日,国家储委以193号决议书对地质报告暂作批准。
在已经探明的3条矿带上,大小矿体145个,矿体倾角55°~65°,属急倾斜。产状基本稳定,但分支复合明显。总储量高达2277.87万吨(不含远景储量)。其中,氧化矿为203.37吨(不含远景储量),硫化矿为2074.5万吨(不含远景储量)。常见金属矿物有方铅锌、闪锌矿、黄铁矿、伴生元素有金、银、硫、铜、锗、镓、镉等10余种。矿石平均品位:铅3.8%、锌4.8%、金0.39~1.20克/吨、银19[BF].[BFQ]8~46[BF].[BFQ]6克/吨。储矿量,仅金属铅锌也在700万吨以上。锡铁山铅锌矿不仅储量多,而且质量好,矿石品位一般在30%以上。专家们踏勘视察以后所下的结论是:“锡铁山将成为中国未来的铅都”。
铅锌矿的开采
1957年11月28日,由30人组成“柴达木锡铁山铅锌矿生产队”进入矿区,捡拾地质队勘探遗弃的富铅矿块。1958年1月,中共柴达木工委从所属机关单位下放干部34名,到柴达木锡铁山铅锌矿生产队工作。由胡庆贵同志任队长,我任支部书记。下设生产办公室、财务室、人保科、总务科、党办、行办、4个采矿分队等机构。当时,我们带着向各部门借来的铁锤、镐头、钢钎、铁锹等简单生产工具,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设备的情况下投入生产,开始了锡铁山白手起家的创业史。胡庆贵和我在地质队的帮助下,带领大家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战胜重重困难,爬山越岭,主要以手选方式捡拾地质队勘探过程中的富矿石,到年底共捡拾矿石3[BF].[BFQ]8吨。
1958年3月,为了加强生产力量,我们除从兰州、西宁等地招收工人外,又从白银有色公司、沈阳冶炼厂等单位调来一批生产骨干。从1958年5月,开始了露天开采氧化矿工作,使铅锌矿石的生产量不断提高,同年7月,柴工委将“柴达木锡铁山铅锌矿生产队”改为“柴达木锡铁山铅锌矿冶炼厂”。由胡庆贵、张洪富二位同志任副厂长,李建天同志任党委书记(未到任),任立林同志任党委副书记。下设生技科、财务科、供销科、坑口办、炼冶车间、机电车间、统计科、总务科、化验室、基建队、汽车队、党、团、工会等机构。
1958年是锡铁山大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生产了近10万吨矿石,有4万吨矿石运销沈阳、上海、长沙等地,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建设。同时也对柴达木盆地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改变了柴达木有进无出的历史,上交利润近2000万元。在“采炼并举”的原则下,我们还用土法炼出了很多金属铅,制成耐火砖、石膏、硫磺等新产品。在技术革新运动中,这个厂所创造的流槽、流绳和铁筛选矿等先进生产工具和方法,为国家节约资金38120多元。
回想当时的生产情景,工人们的生产热情很高,劳动竞赛此起彼伏。在生产中工人们一般一口气能打300锤,但胡木林、王道民两位班长一口气能打1200锤赢得了我们大家的敬佩。1959年3月,中共柴工委又将“柴达木锡铁山冶炼厂”改为“海西州锡铁山铅锌矿”。由任立林同志任党委书记,张洪富同志任矿长。下设机构没有变。1959年全民“大办工业”,职工人数达到1564人。我们添置和安装了一些必需的技术设备,采矿作业面也发展到20多处,年采矿量达10余万吨,运输矿石的汽车每天数百辆次,当年完成采矿量57200吨。 1960年国民经济步入困难时期。10月,海西州锡铁山铅锌矿宣布停产下马,除留70余人看守矿区外,大多数职工调往青海省化隆镍矿。我被调到鱼卡煤矿工作。
1962年7月,在冶金部的扶持下,海西州重新组织了锡铁山铅锌矿的开发工作,并拨付资金12万元,同年12月山北17—21线3222米以下的Ⅱ2 矿体的开拓工程破土动工,至此,锡铁山铅锌矿开始了正规的地下开采作业。
(麦日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