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至10月生产经营实现扭亏为盈,电解铜产量创历史新高,关键技术指标刷新历史最优水平,我们的平均绩效工资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连日来,青海铜业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个不停。
火红的铜水映红他们幸福的脸颊,质朴而灿烂的笑容里藏着他们匠心抠成本、实干创效益的实干密码,也正是这份实干密码解开了“企业盈利、员工增收”的永恒命题,为公司高质量发展镌刻下鲜活注脚,交出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满意答卷。

作为实现青藏高原铜冶炼从无到有的国有企业,多年来,青海铜业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和“魂”,聚焦“做精冶炼产业”发展战略,锚定扭亏脱困目标不动摇,立足西部矿业发展战略实际,稳扎稳打,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与员工增收的双重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青海铜业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周华荣表示,通过建立“党建+生产+绩效”联动机制,将“党员责任区履职成效”“攻坚项目推进进度”纳入考核,将“产能达标率”“指标提升率”“成本节约额”等核心指标与绩效工资挂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机制让员工真正尝到了实干的“甜头”,争着干、抢着做的实干氛围在青海铜业蔚然成风。

成绩来自于实干,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同时,青海铜业在扭亏为盈的路子上,是怎么做的?又是如何走的?这个答案就藏在“提产增效、提质创优、降本降耗、安全保障”的四轮驱动模式里。
提产增效,释放产能新潜力
产能是企业盈利的基础,青海铜业聚焦 “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将算账思维、系统思维、对标思维深度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对冶炼、电解、选矿系统三大关键环节三手齐抓,坚持工艺技术创新与生产管理优化双向发力,系统性破解产能瓶颈,推动提产增效工作实现全面跃升。
今年以来,选矿车间通过改造升级电机及格子板,半自磨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平均台效超63t/h,同比提升7t/h,年处理量可达50万吨;冶炼车间通过实施熔炼炉“双排氧枪”改造、烟气系统优化及上升烟道加高工程,配套投用臭氧脱硝与湿法除尘设备,铜精矿消耗量从110t/h稳步提升至130t/h,累计产出阳极板61397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为全面完成年度生产经营目标扎实走好第一步;电解车间针对阴极铜运行模式难题,通过优化添加剂用量、推行照槽承包制、严控短路率,将运行模式由“7天3周期”升级为“9天2周期”,电流效率稳定在98.8%以上,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选矿处理能力提升+熔炼能力提升+阴极铜板生产效率提升”,在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三手齐抓”生产机制赋能下,青海铜业所产“西矿牌”阴极铜板产能实现新突破。“产能起来了,产量高了,单位生产成本相对就低了,提升效益的空间也就大了,看着红彤彤的阴极铜板在智能仓储系统的加持下有序堆放,车间一线操作人员的干劲都足了。”电解车间主任魏福洲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提质创优,数智赋能提效率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以质取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青海铜业从原料管控、工艺优化、成品检验三个维度发力,推动产品品质与资源回收效率双提升。
原料管理作为保证产品品质的第一道关口,青海铜业建立“三级检验”制度,对入厂铜精矿实施“批次抽检+成分分析+稳定性监测”,确保原料纯度达标,原料抽检合格率达100%。
在生产工艺方面,在有价金属回收工作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通过优化金属平衡管理制度、加强金属物料出入库管理、增加洗车作业平台、封闭渣缓冷场、优化工艺流程等措施,一点一滴深挖潜,一厘一毫巧增效,不让每一撮有价金属流失,实现应收尽收。1至10月,铜综合回收率达98.45%,同比提高2.45%。

作为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循环经济、提升生产效益的核心环节,青海铜业在渣浮选工序激发“创新力”,增强“执行力”,成功实施快一泡沫精选工艺升级改造,实现“渣减量化+高品位回收”,累计产出高品位渣精矿7977吨(含铜57.47%),创造效益393万元。同时,在阳极泥回收工序中,对阳极泥进行浆化处理后增加铜回收工艺,阳极泥含铜由18%降至8%左右,有效减少铜金属损耗,大幅提升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
“事在人为!面对困境,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把懂感恩、有情怀、重实干融入日常工作,将所有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干事创业上,以实干的劲头、实干的底色、实干的定力推动公司各项工作落实落地。”青海铜业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孔俊杰说,青海铜业积极采取数字化转型手段,推动企业整体效率提升,不同程度减少企业成本,更好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目前,从冶炼车间阳极板浇筑转运到成品阴极铜入库装运,整个生产流程无缝衔接、一气呵成,人工操作误差大、成本高,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的局面彻底扭转,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电解车间自动化、数字化设备占比达100%,设备联网率达95%,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确保了作业安全,降低了人工成本。
降本增效,优化成本新成效
降本增效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课题,不仅是扭亏为盈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青海铜业推行“全流程、多维度、全员化”成本管控,从采购、财务、设备三个方面深挖潜力,三维协同全力筑牢盈利根基。
采购成本优化上,一方面,以市场行情为导向,持续紧盯各类生产辅料市场价格波动,建立动态行情监测机制,为谈判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深化与核心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在保障物料质量与供应稳定性的基础上,通过多轮精准谈判推动价格优化。截至10月底,已实现11类核心生产辅料采购单价平均下降11%,有效降低生产物料成本,为企业整体降本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在危废处置管理中,始终以环保合规为前提,通过“工艺优化+竞价谈判”实现处置效率与成本优化的双重突破。1至10月中和渣产生量减少645吨,节省处置费用48万元;采用竞价模式遴选危废处置服务商,推动重点危废处置单价大幅下降,硫化砷渣处置费降幅达18.87%,节省成本162万元;中和渣处置费降幅达14.94%,节省成本55.86万元,以精细化管理实现危废处置成本最优。
生产辅料低价进,危废处置低价出,一进一出间便为降本增效写就生动注脚。
财务费用管控中,一方面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为核心,构建全周期生产成本管控体系,结合市场动态与生产实际,精准预判生产效益;建立周成本跟踪与效益测算机制,严格落实“先算再干、边算边干、干后再算”管控要求,推动成本管理从“被动核算”向“主动管控”转变。截至10月底,电解铜加工成本较预算节约2942万元,单位成本降低176元/吨,其中冶炼、电解、选矿三大核心车间成本均降至历史最优水平。另一方面,在集团财务公司统筹安排下,聚焦融资结构优化与资金效率提升推进资金管理工作,融资成本从年初的3.22%降至2.77%。

“经过今年以来的努力,我们确实对'事在人为’四个字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管理上细一点、算法上精一点、成本上严一点、花钱上细一点,积累下来的结果较以前就迥然不同。”青海铜业公司财务总监谢海深有感触。
设备成本优化方面,紧扣生产实际,相继实施直升烟道加高、臭氧脱硝、湿法除尘等技术改造,同步完成高温风机动平衡、电收尘保温改造、大倾角皮带改造、酸冷却器更换等优质检修项目,有效破解设备、工艺、环保领域长期制约生产的难点和卡点问题——熔炼炉、吹炼炉6至10月平均运转率分别提高至96.29%、94.11%,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3.9%、0.71%。
青海铜业深谙“大平稳出大效益”之道,从预防性维护的主动干预,到备件管理的精益求精,既减少停机风险、保障设备运行效果,又提高设备运行率,延长设备寿命,为全力释放产能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保障,稳健运行新局面
安全环保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和必答题,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青海铜业持续深化落实“不安全不生产、不环保不生产、不合法合规不生产”底线要求,聚焦关键环节补短板、固优势,常态化推进隐患排查治理、高标准建设关键防护工程与环保项目,既为生产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筑牢根基,也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以制度完善和意识培育为核心,构建全员参与的安全环保管理体系,通过常态化教育演练提升全员安全操作与应急处置能力,借助“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激发员工参与热情,形成全员共治的安全管理格局。
“厂区很大,工序很多,安全环保的责任很重,但只要心到、行到、管到、监督到,就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从锡铁山的生产车间到青海铜业的生产车间,再到青海铜业安全环保保卫部,张广亮以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熟稔于心,也十分明白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差池。青海铜业在安全环保方面形成自上而下抓紧抓实、严管严督的工作氛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小心谨慎的态度,切实把安全环保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安全环保工作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事事有成效的工作格局悄然成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事在人为,笃行可至。青海铜业的扭亏为盈决不是偶然的幸运使然,是全体干部职工痛定思痛、痛定思责、痛定思新,坚定信心、实干争先的必然结果,更是西部矿业围绕“做精冶炼产业”目标,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的厚积薄发。
西部矿业的冶炼产业炉火正旺、足音铿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国有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的身份,聚焦产能提升、数字转型、绿色发展奋勇向前、实干争先,阔步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高质量发展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