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祁春鹏
无论春夏秋冬总是围着三尺灶台转,刀勺板灶是他最亲密的伙伴,油盐酱醋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汗流浃背是他最真实的工作写照。他用十五年的专注和努力,在柴达木盆地东台吉尔乃湖畔演绎了别样的“舌尖记忆”。
2003年6月,张生邦入职青海锂业有限公司,在东台这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土地上,带着妻子一干就是十五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食堂大厨工作的苦,夏天厨房操作间温度高达38度以上,就是站着不动都会汗流浃背,热得人心慌烦闷。冬天操作间气温偏低,每天起早贪黑,手脚冻得发僵,不听使唤,还要坚持切菜切肉。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是吃苦耐劳、用心坚守,又有谁能坚持下来?
在接近半百的年纪,有人已经提前离场,有人还在继续精彩。张生邦喜欢厨艺,十五年间,他恪尽职守,刻苦钻研,默默地在三尺灶台前耕耘,在柴米油盐中书写人生;十五年间,他敢于奉献,勇克困难,除了家中双亲离世请假以外,再没有因个人私事请过假。他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憨厚诚恳的工作作风,诠释了一名普通党员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宗旨。
众所周知,集体伙食不好搞,咸淡肥瘦、蒸炒煎煮、饭粥面汤都有人提意见,能得到公司干部职工的普遍认同,实在难能可贵。这里面凝聚了青海锂业后勤班组的辛勤与付出,也有厨师班长张生邦十五年的坚守与奉献。
青海锂业地处瀚海戈壁,公司职工常年驻守工作一线。如何解决好生产现场400多名职工的一日三餐问题,是张生邦每天面对的课题。公司的食材从300多公里以外的城市供应。每当有食材配送车辆到来时,他都会在配送货车旁认真核对食材数量,仔细检查食材供应质量,确保每一种食材与订购表上的数量相符、质量合格,严格把关食材质量标准,确保食材保质保量、安全可靠。
每次公司食堂开饭时,他都会细心观察,看哪些菜品销量好,哪种口味受欢迎。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带领后勤班组推出新菜品,炖的、炒的、烧的、蒸的、卤的变着花样上,五香味、香辣味、孜然味等系列菜品大胆试验,推陈出新,同样的原料在张生邦手中竟做出了各种味道。一开始同事们认为他爱折腾,时间长了才明白了什么叫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为了确保集体伙食有小锅菜的口感,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比如职工们喜爱的红烧肉,张生邦就化整为零,将一大锅原材料分成五、六锅来炒,保证口感鲜嫩可口,入汁入味。他的这些“笨办法”让食堂供应的菜品变得可口了,但也成倍地增加了工作量,不少人劝他,拿一样的工资,干嘛这么累自己,可张生邦却总是说:“厨师做的是良心饭,做饭要对得起良心和工资。”
每年春节期间,为了保证食堂饭菜供应正常。他主动放弃回家过节的机会,把孩子接到身边,坚持在生产一线做好后勤保障。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又转场到公司小卖部,为职工服务4个多小时。尽管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但是他毫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出色的工作成绩让张生邦成为青海锂业同事眼中优秀的“厨子班长”。在保证集体伙食质量的同时,他注重降低成本开支,从提升炊事员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入手,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油做起,努力克服副食品价格高涨的压力,积极倡导广大职工开展光盘行动,通过点滴努力,每年为后勤节约经费约3万余元,并用节省出的费用为公司食堂添设了压面机、面片机等硬件设施。
五味调和谓之美,真诚不二谓之真。第一次掌勺,第一次出锅,第一次带班,熬过了岁月,也明白了人生的“真味”。如今的张生邦已经习惯了起早贪黑,也习惯了灶台边的油烟味。谈起未来,他想继续扎根戈壁,用心做好每一道菜,用心当好青海锂业的“炊事班长”。
个人简介
张生邦,男,汉族,1969年生,199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6月入职青海锂业有限公司。2008年至今,先后被评为西部矿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青海锂业有限公司金牌员工、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18年荣获西部矿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